矿井施工组织设计.pdf
《矿井施工组织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施工组织设计.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建设方针,技术经济政策;2、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施工方案优化为重点,强化时间观念,力争投资少,工期短,出煤快,效益好;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认真组织井巷、土建、机电安装工程的平行交叉作业和均衡施工,抓紧连锁工程和重点工程的施工;4、吸取国内外煤矿建设经验,推广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科学管理经验,选用成套的施工设备,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发展建筑施工工厂化,采用移动式和装配式设施建井,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5、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永久设施建井,减少大临工程和措施工程;6、把组织管理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做好
2、前提准备工作和施工过渡阶段工作;7、做好人力,物力及财力的综合平衡,确保工程连续均衡施工;8、节约施工用地,把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文明施工,有条件的应及时造地还田;9、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好大宗材料供应基地,降低材料价格和工程成本;10、在煤矿建设中要以施工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主,面向社会开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建井期间的经济效益。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国家颁发的各种经济政策、规程、规范、规定及各种有关文件;2、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的贷款条件评审报告;3、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及国家对该建设项目的要求;4、批准的矿区建设组织设计;5、矿井的检查钻
3、地质报告;6、井筒检查孔地质报告;7、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单位签署的各种有关协议、合同等;8、施工单位的技术装备,施工力量,技术水平,以及可能达到的施工机械化程度和工程平均进度指标等。第一章 矿井设计简介 第一节 基本概况 某矿井项目是由同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新建,是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开工项目和山西省2009 年 13 项煤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比例为:同煤集团 60%,浙江能源集团:40%。项目建设总资金为 584536.30 万元,其中:矿井 392165.67 万元,采矿权价款 91600 万元,铁路专用线投资为 24815.74 万元,选煤厂投资为
4、37299.42 万元,建设期间投资贷款利息为 29574.47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9081.00万元。第二节 矿井交通位置、气候与地震 1.井田位置、范围与交通 麻家梁井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南部、朔南矿区南部,行政区划属朔州市朔城区管辖。井田地理座标为东经 1122200 1122930,北纬 390800 391430。本区交通方便,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在井田西部通过,朔黄铁路在井田西北部通过,朔州火车站北至大同 129km,南至太原 226km。公路以朔州城为中心,可通往大同、太原及周边。2.地形地貌及气候 区内地形平坦开阔,为厚层新生界沉积物所掩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一般在108
5、01200m 之间,最高点位于本区东南部,海拔 1342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的恢河河床,为 1060m,相对高差 270m。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气温一般较低,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温度 4.88.6,最高温度 38.2,最低温度32.4,年降雨量 273.9686.9mm,平均 461.8mm,主要集中在 6、7、8 三个月,可占全年降雨量的 70%左右。全年降雪量20.21 63.2mm,最大积雪厚度47cm。年蒸发量2028.9 2516.7mm,一般2351mm,约为年降雨量的45 倍。本区风沙大,有风时间占全年的 70%,春、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 3.6m/s,最大
6、风速 2.1m/s,故区内建造了大面积的防风林带。结冻期自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四月下旬,最大冻结深度 1.251.5m。3.水系 井田西侧和北侧有恢河和七里河二条常年性河流,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其特点是:平时流量甚小,雨季山洪暴发而流量大增,但历时很短,最大洪峰量出现在 7、8 两月,最小流量在 1 月、12 月。其他地表水体不发育。图 1-1-1 交通位置图 4.地 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区,属山西省破坏性地震重点防范区。据山西省地震局 1982 年编绘的全省地震分布及破坏性地震(烈度大于 7 度)预测图显示,本区处于大同太原
7、临汾地震活动带的北部中间部位。历史上有纪录的五级以上地震数次,小震时有发生。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河 南 省陕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长治市临汾市运城市大同市怀仁县山阴县朔州市神池县矿区原平市南郊区代县繁寺县宁武县应县平鲁区左云县右玉县朔城区忻 州 市大 同 市内蒙古麻家梁井田张蔡庄阳方口上沙楞河下团堡神头镇窑子头第三节 矿井地形及地质 麻家梁井田位于宁武煤田北端、朔南矿区南部。2007 年 8 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七三勘探队编制了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矿区麻家梁井田勘探报告,井田勘探程度达到了精查。该地质报告已经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以中矿联储评字 200768 文通过评审,国土资
8、源部2008 年 1 月 28 日以国土资储备字200819 号进行了备案。1.地层及地质构造.地层 根据钻孔揭露和井田外围出露,区内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下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迭系及新生界地层。现分述如下:A.奥陶系(O)仅发育中、下统。为含煤建造基底,广泛出露于井田南部外围,构成高山地貌。下部以灰黄、黄白色白云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上部深灰、灰色厚层状灰岩,夹棕色豹皮状石灰岩、泥质灰岩和绿色钙质泥岩,出露厚度约 555m。本次钻孔揭露最大厚度97.70m,见缝合线构造,具裂隙和水蚀现象,石灰岩主要由砾屑和亮晶方解石组成。B.石炭系(C)a.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
9、石灰岩侵蚀基准面之上。按岩性及发育情况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本组底至本溪第二层灰岩顶部。岩性主要由两层稳定或稳定发育的铝土泥岩、石灰岩及泥灰岩组成,局部夹泥岩、透镜状砂岩及 12 层煤线。底部的山西式铁矿仅零星发育。本段厚约25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铝土质泥岩,12 层薄层状石灰岩,泥灰岩以及 12 号和 13 号煤层组成。本段厚约 19m。钻孔揭露该组地层厚度 23.6844.27m,平均 34.57m,呈由北向南逐渐变薄的趋势。b.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依其是否含主要可采煤层,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 K1砂岩底至 7 号煤层顶板泥岩。
10、主要由细碎屑岩、泥岩、泥灰岩和45 层煤组成。9 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下段厚约12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铝土质泥岩和23 层煤层组成,碎屑岩以 K2和 K3砂岩发育较好。本段厚约 31m。太原组地层最大厚度为 98.65m,最小厚度为 62.70m,平均 80.43m。C.二迭系(P)a.下统山西组(P1s)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地层之上,按含煤性及岩性组合特征,以K5砂岩顶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由粗碎屑岩、泥岩和全区稳定可采的4 号煤层组成。碎屑岩以 K4和 K5砂岩发育较好。本段泥岩主要为 4 号煤层的顶、底板泥岩,顶板泥岩常被 K5砂岩替代;底板泥岩
11、常相变为高岭质泥岩。本段厚约 35m。上段: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砂质泥岩和23 层薄煤层组成。本段厚约46m。山西组地层最大厚度 107.34m,最小厚度 60.55m,平均 86.84m,总体呈北厚南薄的变化趋势。b.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岩性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灰色粗、中、细粒砂为主,砂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且多含砾。夹灰绿色、紫色、紫斑团块状砂质泥岩、泥岩、鲕状泥岩及铝土质泥岩。该组地层最大厚度148.91m,最小厚度 91.90m,平均 125.70m。c.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分布于井田南部及其外围。岩性以紫色、灰黄色、灰绿色砂质泥岩、
12、泥岩为主,夹紫色、灰绿色、黄灰色粗砂岩、粉砂岩、铝土质泥岩。区内仅南部有不完整分布,钻孔揭露本组残留厚度342.93m。D.新生界(Kz)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岩性以灰色、灰绿色、浅红色、红黄色亚沙土、沙质粘土为主,夹24 层 56m 厚的中细沙层,局部含 12 层 56m 厚的砂砾层。区内新生界厚度变化较大,钻孔揭露的最小厚度为 57m(63234)孔,最大厚度大于786.40m(37041)孔,但一般厚度均在 150300m 之间,平面上大致呈东厚西薄的变化趋势。.地质构造 麻家梁井田位于朔县向斜东翼南段,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西倾斜而略有起伏的单斜构造。区内地层走向在
13、35 勘探线以北总体呈 NNE 向,且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 5左右。35线以南地层走向为 NNE 转向 NE 方向,且地层倾角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可达 30以上。在此之上发育了一些与地层走向大致平行的宽缓褶曲和大小不等的断裂构造。A.褶曲 井田褶曲构造为发育在朔县向斜东翼上的次级构造形态。主要为两翼宽缓的向、背斜,且向斜一般较背斜更为开阔平缓,褶曲轴向以北北东向的为主,仅一个为近东西向。所以褶曲均受到断层不同程度的切割影响,破坏了其完整性。褶曲构造共有5 条,分述如下:a.二分厂向斜 位于井田北部,从 27 勘探线之南开始倾伏,以 NE20方向向北经 25148 与 25024 号孔之间,然后逐
14、渐仰起至 F20断层,并被该断层切割。该向斜区内轴长 2300m,幅度 50m,核部开阔,但略有起伏,两翼倾角 46。b.麻家梁背斜 位于井田西北部,二分厂向斜东侧,南从麻家梁村南抬升,沿轴向 NE30向北至 F20断层,并被其切割。轴长 4200m,幅度 50m,轴部开阔,略有起伏,西翼倾角 36,东翼倾角 45。c.马场背斜 位于井田中东部,南起 35 勘探线之北,与下石碣峪王万庄向斜的北翼呈斜交复合,其轴向以 NE30转 10方向经 31192 孔西侧,至 29186 孔北倾伏,轴长 3500m,幅度 50m,轴部平缓,略有起伏,两翼倾角 24,北部倾伏端及东翼被 F23断层斜切,是一个
15、仅西翼及南部倾伏端有保存的不完整向斜。d.梨园头向斜 该向斜位于井田西部(铁路东侧),南起梨园头村南,并与下石碣峪王万庄向斜的西段在 37 勘探线附近斜接。向北以 NE20方向缓慢下降,过 33 线后逐渐抬升,经 29083号孔北至 F20断层,并被 F23断层斜切,两翼分别被 F33和 F34断层相向而切,是一个受断层影响较大、完整性较差的不对称向斜构造。轴长约 5500m,幅度 50m,西翼倾角 24,东翼倾角 39,核部平缓开阔。e.下石碣峪王万庄向斜 位于井田南部,西端从石城庄东北开始倾伏,以轴向 NE80方向经下石碣峪、王万庄东至 F2断层,并被该断层斜切,仰起收敛端位于 F2断层的
16、上盘,受其影响,轴向转为NE60方向。轴长 6800m,两翼倾角自西向东急剧变大,北翼为 410,南翼为1030,且南翼倾角越向南愈大。为一南陡北缓的不对称向斜,幅度亦自西向东增大,井田内最大幅度可达200m 上下,是井田内幅度最大的一个向斜。B.断层 本井田发育之断层均为高倾角正断层,钻探很难直接控制。而详查阶段的综合勘探,由于物性条件所限,33 线以南 50km2无法进行 2 维地震。所以井田内 16 条断层钻探直接控制的仅有 4 条 F35、F22、F44、F2-1,其它断层均由地震直接控制,钻探间接控制。井田内发育断层 16 条,其中落差100m 的 2 条,即 F2(张家咀断层)、F
17、20断层,50100m 断层 3 条 F34、F22、F23,小于 50m 的 11 条。以下对井田内落差100m 的断层逐条叙述,其余断层见表 1-1。a.F2(张家嘴断层)位于本井田东南部。正断层,由东部 34220 孔东侧进入本井田,并在南部 41081 孔东侧延出区外。区内走向 NE45,倾向东南,倾角 6070,展布长度大于 6500m,断层落差自北向东向西南逐渐变小,区内最大落差为300m。b.F20 断层 为井田北部最大断层。正断层,走向在区内西部为 NE45,中部为 NE60,东部为NE25,倾向北西,倾角 70,展布长度大于 13000m。落差在 63 线附近最大,为 180
18、m,向西南逐渐变小,至32 号孔东侧落差变为60m 左右,并经29 勘探线南延出区外;向北东过66 线延出区外。表 1-1 断层情况一览表 断 层编号 断层 性质 产状 落差(m)延伸 长度(m)控制 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F34 正 NE510 NW 70 70 7000 可靠 F22 正 NE5 SE 70 85 6300 可靠 F23 正 北端 NE510 南端 NW13 E 70 55 8000 可靠 F33 正 NE16 SE 70 40 4300 可靠 F35 正 NW18 NE 70 25 1500 可靠 F36 正 NE2 NW 70 20 960 参考 F37 正 NE4
19、2 NW 70 15 900 参考 F43 正 NE11 NW 70 20 850 参考 F44 正 NE3 NW 70 17 1100 可靠 F45 正 NE6 NW 70 20 750 参考 F48 正 NE7 SE 70 20 1240 参考 F49 正 NE30 SE 70 15 1000 参考 F2-1 正 NE45 SE 70 30 1800 参考 F20-1 正 NE45 NW 70 45 1700 基本 可靠 受 F22、F34两条断裂构造影响,其间地层上抬,形成了“地垒”构造。从井田的褶曲和断层发育情况来看,本井田的构造简单,属于一类。井田构造纲要详见图 1-2。2.煤层 A
20、.含煤性 井田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太原组和本溪组,煤系地层总厚200m 左右,共含煤 13 层,煤层总厚平均 23.80m。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其中山西组含煤 4 层(1、2、3、4),煤层平均总厚 6.30m,含煤系数 7.38%,太原组含煤 7 层(5、6、7、8、9、10、11),煤层平均总厚 18.62m,含煤系数 23.41%。本溪组含煤 2 层(12、13),煤层总厚 0.33m,含煤系数 0.15%,不含可采煤层。图 1-2 麻家梁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 井田可采煤层有 4、5、6、8、9、9-2、11 号共 7 层煤。其中4 号和 9 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其储量分
21、别约占本区总储量的30%和 55%,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不可采煤层有 1、2、3、7、10 号共 5 层煤层。其中 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厚度01.15m,平均厚度 0.42m,在区内有 6 个可采见煤点,分布零星,属于不可采煤层,其余 1、2、7、10 号煤层区内无可采见煤点。区内无煤层出露,均为新生界松散层覆盖。B.可采煤层特征.4 号煤层 4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是本区主采煤层之一,下距 5 号煤层约 17.72m。厚度1.3511.09m,平均 6.32m,可采系数 100%。结构较简单,一般含23 层夹矸,夹矸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也有高岭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变化
22、较大,一般在0.5m 以下,个别点夹矸大于最低可采厚度,夹矸层位不稳定。顶板以泥岩及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高岭质泥岩为主。煤层层位稳定,厚度有一定变化,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资源量估算面积100.06km2。煤厚总体呈南厚,中部及北部较薄的变化,其中 29 线以北存在一个北东向的厚度变薄带,变薄带内煤厚小于4m,4 号煤层由北向南变厚,35 线以南即是 4 号煤系发育最好的地区,总体形态为顶平、低不平的厚煤层。4 号煤层的厚度变化主要受下部 K4 砂岩的控制和上部 K5砂岩的冲刷影响。4 号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层数、层位及厚度变化较大,以含 23 层夹矸的情况多见。.5 号煤层 5 号煤层位于太
23、原组顶部,下距 6 号煤层约 8.21m。厚度 02.13m,平均 1.18m,可采系数 67%,含 02 层夹矸,多为一层,夹矸一般位于煤层中部,厚度0.4m 以下,岩性较细,为泥岩、炭质泥岩及高岭质泥岩。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煤层层位基本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资源量估算面积57.59km2。煤层的发育方向呈南北向,可采区和不可采区相间分布,在可采区范围内,煤厚由中间向四周变薄。.6 号煤层 6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上部,下距8 号煤层平均间距为 24.97m,厚度 02.20m,平均0.78m,可采系数 48%,含 03 层夹矸,一般不含夹矸
24、或仅含一层,夹矸岩性较粗,为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厚度 0.2m 左右,夹矸多位于煤层中下部。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煤层层位基本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北南有分叉现象,下分叉形成 6下煤层,分叉区内 6 号煤层不可采,6 号煤层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资源量估算面积41.99km2。煤厚总体呈北厚南薄的变化,可采区和不可采区呈穿插分布。.8 号煤层 8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下距 9 号煤层的平均间距为 13.10m。厚度 02.00m,平均0.94m,可采系数 66%,含 04 层夹矸,一般为 2 层,厚度 0.2m 左右,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其中以下部的一层夹矸比较稳定,
25、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煤层层位稳定,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属全区基本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资源量估算面积32.28km2。.9 号煤层 9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本区主采煤层之一,下距10 号煤层约 3.12m。厚度 2.4918.18m,平均 11.96m,可采系数 100%。一般含夹矸 35 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高岭质泥岩为主,夹矸厚度变化较大,多在 0.30m 以下。顶板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因局部地方分叉有一定的变化,但规律性强,故 9 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资源量估算面积 102.65km2。煤厚除分叉区小于 10m 外,其余地方煤厚皆大于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井 施工组织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