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27【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精选高二语文 4 4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 1 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
2、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 “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2 / 27相契合。二是“中正”
3、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 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 ,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提出“政者,正也” ,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 , “有道” ,即有仁道,仁道也就
4、是“正道” ,亦即“中道”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三是“时中”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 “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 “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 。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 “时”是流变不居, “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 “时中” 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 “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3 / 27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
5、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 ,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随时世而变易” , “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 ,见 2017 年 7 月 17 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 “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 、 “中正” 、 “时中”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 “中道”就是“和”之道。C “
6、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 , “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 “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D “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 “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从“中和” “中正” “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 ,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4 / 27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 “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
7、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B “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 “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C “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
8、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群山之巅何君华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5 / 27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 ”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 “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 ”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
9、里。 ”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
10、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6 / 27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 ”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 30 多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
11、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 。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
12、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 7 / 27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 ”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
13、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选自啄木鸟2016 年 11 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的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8 / 27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5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
14、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5 分) 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 ,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
15、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9 / 27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 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
16、1957 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1992 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 “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 材料三长
17、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10 / 27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
18、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如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11 / 27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 73%以上
19、,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
20、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从 1955 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目标。D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12 / 27)A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
21、经典学习。B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C当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在 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D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E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9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22、题。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敬弘妻,桓玄姊也。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13 / 27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
23、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上甚不悦。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 。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月月 考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