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x
《2023年《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作者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理解情与景德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预习的基础之上,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近而理解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学习作者所运用语言的技巧、表达技巧 3、知识讲解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感受环境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
2、不宁静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诗人十分喜欢的审美意象,不说那诗人之众、诗作之多,流派之多,单是那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对句间所凝聚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流连忘返: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行人,游子对月思念桑梓,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是月为信念。那么,清华园中的那轮明月,又寄寓了朱自清怎样的情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走近朱自清的情感世界-荷塘月色(板书) 二、朗读课文 1、个别分段朗读 2、齐读 3、范读 三、整体把握思想感情 提问:你的最
3、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下节课再探讨)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思考完成练习一。 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去宁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再求宁静)。(也可参考教师用书)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
4、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略)大家知道,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提问: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
5、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
6、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
7、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明确本文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作者对电视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我以为,文中第三节月下独白是重要的一节文字。关键语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便觉”强调只是主观感受。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宁静”的社会原因。“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
8、中的“不宁静”。我们应当多读几遍这节文字,从而体会作者寻求暂时超脱的心境。读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可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参教师用书;请学生课后思考讨论)。 提问: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调:A。淡淡的喜悦;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D。浓浓的哀愁。 答案是C。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完成练习二至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景
9、物,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知: 1、“我且受用”这一句话有没有表明感情起了变化?怎样变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样心态? 明确: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诉的淡淡的哀愁,这里则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一种从压抑、不自由中获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正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从结构上看,这句还起着过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 2、作者为什么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二、分析景物,赏析语言 提问: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写景的文字重要集中在哪儿? (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4-7段,教师将以下讨论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学生思考讨论) (一)提问:你觉得景物总的色调是怎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2023 荷塘 月色 教学 设计 粤教版高一 必修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