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5【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 ,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 ,即追寻“言外之意” 。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
2、“言征实而难巧” ,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主文外” ,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 2 - / 35外,然后为至矣。
3、 ”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 “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 ,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另一方面, “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 ,中国人听到“sh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
4、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 “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摘编自童庆炳文学
5、语言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 35A. “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提供了思路。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意无穷的效果。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 ,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 。作为概
6、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B. “sh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 ,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行
7、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4 - / 35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 ,说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梅尧臣的“意新语工” “略道其仿佛” 不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与补充,而是他对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开辟的 又一种途径。2. 试题分析:该项与原文不符,去掉了原文的前提, “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 动你的心弦” 。点睛:这是
8、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B 混淆范围。3. 试题分析:古代文学家对“言不尽意”的 文学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而现代心理学家只是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 并未提出解决办法。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莲池老人- 5 - / 35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
9、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
10、着。 ”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 6 - / 35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 “不买。 ”他说, “那是玩具。钱凑手呢,
11、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 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
12、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7 - / 35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
13、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 “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平了。 ”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
14、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 8 - / 35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 。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5. “莲池老人”有哪些性
15、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案】4. C 5. 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6. 观点一:这
16、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 9 - / 35态度。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格。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心无挂碍” “有功夫 ”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
17、和儒家的担当。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错误, “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错误,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该选项主要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 项, “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错, “心理描写”无
18、中生有。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D 项, “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错, “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 10 - / 35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19、如他给自己弄坟头,从这些内容可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以及幽默达观,洒脱淡定的性格特征;如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 “特点”主要包括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内容。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莲池老人”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
20、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 11 - / 35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答题的时候,首先明确自
21、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从人物、情节内容、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原因。如果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主要从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的角度探究;如果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主要从选材典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的角度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
22、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 61 岁去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 12 - / 35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
23、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 ,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
24、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悔” ,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13 - / 35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学期 开学 考试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