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38【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
2、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2 / 38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
3、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
4、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 3 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3 / 38,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
5、化大格局。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早在汉朝时,便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B. “汉人”的身份之所以被认同并能一直维持到今天,是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C.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得益于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像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这些学者的不懈努力。D. 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
6、个层面兼括并至,同时也获得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认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它不同于犹太人、日耳曼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的民族。它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能一直维持到今天。B. 汉朝的科举制度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从而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C. 汉武帝时代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从而形成全国经济网络,直到4 / 3819 世纪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这种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D. 在汉代,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已经形成,各地精英都云集到中央,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 3 万人
7、。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人的名称源于汉朝,从刘邦到文景二代还没有呈现汉朝的特点,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使最初的动荡不安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B. 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C. 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税办法,由于密告逃税者可得到相当丰厚的赏金,所以全国告密成风,破坏了工商业机制。D. 汉朝时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农村生产的集散功能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答案】1. A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
8、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错,说法绝对化,文章第一段说的应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 ,选项忽略了“绝大多数”这一限制。5 / 38【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 “汉朝的科举制度”错,选项偷换概念,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的是“汉朝的察举制度使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
9、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可见应为“汉朝的察举制度” 。【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 “进而”关系错,从文中来看,应为“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10、。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6 / 38(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11、,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12、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7 / 38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3、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扶贫往事侯德云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 ,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老朱
14、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8 / 38“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车内一阵哄笑。我说:“真去栽啊?”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后来呢?”“后来, ”老朱说, “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
15、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
16、蔬菜下来9 / 38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 ”三个听众都感慨。四个人都笑。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
17、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 ,有删改)10 / 38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B. 村民不要
18、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C.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 “冲” “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D. 小说构思巧妙,三个扶贫故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故事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答案】4. B 5. 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有实干精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
19、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有实干精神。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为农民着想。帮助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 6. 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11 / 38实性。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小说以老李头的故事结尾,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人深思。【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
20、,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 项, “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不当。从文中来看, “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文中没有依据;“逼迫”说法不准确,乡长说的是“逼着他们富起来” , “他们”指的是老百姓;“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对人物形象概括不当。【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概括,给人物定位,从全文来看,小说重点写的是老朱当乡镇干部时的一些经历,因此小说中的“老朱”应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形象;然后再结
21、合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人的侧面衬托进行分析,只要筛选出小说中“老朱”的言行,就可以概括出他的形象特点了。如“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12 / 38大毕业生” ,这说明老朱精通农业知识;如“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这说明老朱有实干的精神;如“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 ,这表现出老朱全心为农民着想又廉洁奉公的精神。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
22、。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这是考查小说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的特点。解答时首先要概括出每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内容、主题表达等角度组织答案。从全文来看,三个故事分别表现出“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 。第一个故事中老百姓不接受樱桃树苗说明他们不信任政府的扶贫工作,第二个故事中百姓抢着报名种菜则反映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第三个故事中老李头抱怨不送种子和化肥则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的扶贫形成了依赖心理,所以三个故事多侧面反映了扶
23、贫工作中的苦与乐,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深入的过程,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过程。最后一个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对政府扶贫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显然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以这一故事结尾又起到了引人深思的作用。13 / 38【点睛】在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找出小说中关于“老朱”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
24、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 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 5 千多户增加到 1 万 6 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下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