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21【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 1语语 文文 试试 卷卷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 时间: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第第 l l 卷(阅读题)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 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 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
2、且,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 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 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 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 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 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 更具有特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 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 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 典型的思维方式。 “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
3、语中提出来的范畴。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 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 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 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 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2 / 21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 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 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 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 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
4、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 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义, 志以天下为芬” ;强调“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强调“失信不立” “一诺千金” ;强调“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 ;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 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 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
5、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 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 要因素。 B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C一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 个性、风范和气度。 D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 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 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 “中国的 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文章分别从历史底
6、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 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C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3 / 21D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 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 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B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 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 大国气质。 C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 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D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
7、息”等 行为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 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 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 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 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 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
8、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 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 然从来都不摒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 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 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 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 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 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 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掏一捧海难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 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9、4 / 21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 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 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 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 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 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 水,是
10、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 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 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 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 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 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 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 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 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 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
11、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 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 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 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 之心 ,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 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賜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 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 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 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 的月亮
12、,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 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 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 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 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5 / 21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 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 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 年第 19 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
13、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 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 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 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 是人” ,这一思想洋溢 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 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 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 细腻而又张扬。 D.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 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 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 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5 分) 6. 文章
14、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10 月 19 日表示,过去 5 年是教 育改革全面深化的 5 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 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 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 广泛关注。 根据淅江省教育考试院、淅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 年高 考浙江全省共 2913 万考生(其中 2501 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 , 在后 3 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15、技术中自主 选择 3 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 1253 万(50%) ;6 / 212化学 125 万(50%)3地理 1195 万(4779%) ;4历史 1088 万(43%) ;5政治 10 万(40%) ;6物理 895 万 (3578%) ;7技术 72 万(29%) 。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 物理的仅 89 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 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 2017 年 5 万名上海高考学 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 14834 人,历史 20151 人, 地理 29628 人,物理 19218 人,化学 22314 人,生物
16、24175 人。从 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 5 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 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 2014 年启动新 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 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 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 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 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 只有 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 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 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
17、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 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 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 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 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 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 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 “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 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
18、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7 / 21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 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 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 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 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 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 提升到了 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
19、度相同,但 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 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 相同的思路。 B. 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 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 时评常用的结构。 C. 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 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D. 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 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 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 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 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 的学习中获
20、得。 C. 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 促进文理融合,破除 唯分数论。 D. 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 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 本质的改变。 E. 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 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 益的尝试。 9. 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8 / 2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 路刑狱。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
21、,相去远,有警,率浃 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 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 饿者尽死矣。 ”竞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 谓之“天河” ,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 裒其事为水利图经 ,颁之州县。为度支判官。知洪州,积石为江 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判三司都磨勘司。 接拌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 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 覆视君舍文书腾口说讵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
22、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 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含,治行 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 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域,及交址陷邕管,闻广 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延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 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 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 ”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 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 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师孟累 领剧镇,为政简而严
23、,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得豪恶必痛惩艾之,至 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宋史程师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 分) A. 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 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B. 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 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9 / 21C. 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 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D. 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腾 口说讵欲生事耶惟 辅愧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治所,古代一般指地方政府驻地。包
24、括省治、府治、州治、 县治等。朝廷在设置具 体的地方政府驻地时往往会有地理位置、 经济、军事等多种考量。 B.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 来指官员辞职归家。一 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C. 日昃,是早晨的意思, “昃”意指太阳从东方升起。文中说程 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 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 D.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 以奉祀,文中说洪、福、 广、越四州为纪念程师孟的功绩而为 他立了祠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程师孟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广州城被贼寇毁坏,老百姓 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