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pdf
《从军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行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目标:1 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 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 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
2、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着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代表作品如:王
3、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二、写作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4、旗画:军旗上的彩画;百夫长:指下级军官;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四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
5、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3、具体分析 首联: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 分析“烽火”这一意象;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3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军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