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5篇】.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优秀 5 篇】角形数学教案 篇一知识结构: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 1、2 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 3 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
2、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
3、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
4、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
5、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 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 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 A 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 的平分线AD 或作 BC 边
6、上的高AD 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 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等腰三角形定义;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等边三角形定义;推论 1;推论 2.3、应用举例 例 1.求证
7、: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 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 与1、2 的关系。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 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 BD,需证CBD
8、=CDB,但已知B=D,由 AB=AD 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 CB=CD.证明:连结 BD,在 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 (等教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 中,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 D,过 D 作 DE/BC 交 AC 与 F,交 AB 于 E,求证:EF=BE-CF.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 即可证明结论。证明:DE/BC(已知),BE=DE,同理 DF=CF.EF=DE-DF
9、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 教材 P.75 中 1、2、3.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九。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二设计思路: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摆弄物品的特点,我为幼儿提供了小棒、图形、彩纸等大量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启发幼儿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3、初步培养幼儿
10、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准备:1、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 6 倍;2、三角形卡片若干;3、红领巾、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若干;4、彩纸、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活动过程:一、探索操作: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 3 根小棒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3、师生共同拼图,并点数图形的边、角;小结:有 3 条边、3 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丰富词汇:三角形。二、探索感知:1、请幼儿任意取出一个三角形卡片,点数它有几个条边、几个角?2、出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幼儿观察其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有的大、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5篇 初中 数学 三角形 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