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13508.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外科学重点1350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重点13508.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资料.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4、疾病的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
2、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5、 基本术语: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
3、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
4、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五善: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 :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等7个方面的因素。1、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2、 火邪的特征是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
5、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阳证,患部特点多为发病迅速,来势猛急,鲜红灼热,肿势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3、 总之,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4、 痰饮瘀血:外科之痰,主要指凝聚于肌肉、经络、骨节之间,有征可凭的有形之痰,所致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等特点。痰阻阳明、少阳之经,可致雷利;痰凝乳络,可生乳核、乳癖;痰凝肌肤
6、,可发肢体结节肿块;痰留骨节,可发为流痰。第二节 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四方面。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2、 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外科在辨别阴阳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局部与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消长与转化。半阴半阳证:临证中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的,即界于两者之间表现者。3、 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
7、称“外科三焦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人体下部指臀部、前后阴、腿、胫、足,其位居下,阴偏盛,阳邪常袭。4、 经络辨证: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遍规律。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三是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气血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引经药: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
8、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5、 局部辨证: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麻木、溃疡、结节、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 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泡,破流黄水,侵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等。瘀血肿: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线而已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
9、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痛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辨痒: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辨麻木: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 辨脓: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肤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
10、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辨出血:中医外科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便血: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远血: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近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第五章 :外科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第一节 :内治法:三期初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初起、成脓、溃后、收口;三个治疗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的概念:运用于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托法的概念: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托法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重点 13508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