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东周列国志读后感_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字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东周列国志读后感_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字_1.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东周列国志读后感_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长篇小说。和史记相比,这本书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讲述得更生动、详细。这本书里的故事始于周幽王时期,结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这本书先讲述了周幽王因为过度享乐,导致国力衰弱,最后因为烽火戏诸侯而
2、被入侵者所杀,导致周朝不得不东迁的故事。从周朝东迁开始,周朝朝廷的力量就大大衰弱,周朝的土地被几个诸侯国分裂成小块,权力被分散到了各国国君的手里。 接下来,该书就细致描写了诸侯国之间的大混战。这些战争大多始于国家之间的纠纷,然后规模逐渐变大,最后形成有数万人伤亡的大型战争。除了大国,就连力量很小的小国之间也会互相攻击,大国也经常靠侵略小国来获得土地。由于战争频繁发生,这段时期的人民生活得十分艰难,几乎连一天安稳的日子都过不上。我还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国君是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的,这说明国君在发动战争时有时不会慎重考虑,也说明一些国君发动战争是比较随意的。 除了战争,作者还描写了这段
3、时期各国内部发生的故事和各国之间的交往。这些国家内部经常会发生权力斗争,有时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内战。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时常发生的战争让国家变得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动荡。不过国家之间不只会发生战争,也会互相往来,比如派使者到别国去访问,或者和别国互相交易商品。各个国家也会与其他国家结成盟友。当有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时,它的盟友们就会来帮助它。有时一些国家会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其他国家,这种现象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比如中国在新冠疫情中就帮助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从而树立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书中还描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齐桓公、管仲、荆轲、西门豹等。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不
4、被作者描写得十分生动,单从作者所用的词句里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人物的性格。这说明作者非常用心地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形象。作者还会通过描述人物的事迹来描写人物的形象。比如,作者使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来描写荆轲的形象。东周列国志里描写的很多人物在史记都有出现,但两本书的描述有时会出现差异,而且东周列国志对人物的描写会更加详细。作者还会评价书中描写的人物,批评了自己不认同的人物,也赞扬了具有良好品质的人。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故事,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因为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版本有比较大的偏差。它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通常听到的版本是秦朝妇女孟姜女的丈夫被强制征去修筑长城时因劳累而死,孟姜
5、女悲痛欲绝,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居然把长城哭倒的故事。但是,东周列国志里记载的故事却是齐国将军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孟姜女在齐国的城墙边哭泣了三天,把城墙哭倒的故事。书里还说,我们听到的版本实际上是这个故事的误传。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感受到了这段时期的混乱,由于各个国家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人民的生活十分不稳定,住在边境线边的人们更是如此。每发生一次战争,就会消耗大量的物资,还会导致很多人员伤亡。如果有一座城被敌军包围,城内的物资很快就会耗尽,就算后来解围,这段被包围的日子还是会让这个城市遭到极大的打击,甚至变为一片废墟。战争如此频繁,国家的经济必然无法
6、正常发展,只要发生一次战争,就一定会消耗大量的物资,还可能导致很多人员伤亡,这会让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我希望,像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混乱时期不会再次出现。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2 明朝中晚期,随着三国演义的成功,下层文人和书商掀起了创作刊布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这些作品“大抵效三国演义而不如”,大都很快被淘汰,流传开来的只有新列国志(后改名为东周列国志)等少数几种。 嘉靖,隆庆年间,福建建阳人余邵鱼继承了话本,戏曲的成果,杂采史书,编成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春秋列国志传。书从商纣王无道叙至秦始皇统一。该书事要文简,粗糙乏味。清朝以后被冷落。 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题材产生了兴趣,在余邵鱼
7、的春秋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参照多种经传,编成一百零八卷七十余万字的新列国志。较之余邵鱼原作,新列国志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结构枝干分明,名实相符。春秋列国志传的引子从商纣王即位起,至周平王东迁才进入正题,枝粗干细。新列国志只用了三回的篇幅,演述宣幽二王年间的要史,然后就转入正题,显然详略得当。 二,重子史,轻传说。春秋列国志传中有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如“十八国临潼斗宝”。冯梦龙斥之为鄙俚不经,一概排斥。 三,在史实的基础上敷演润色。春秋列国志传不足三十万字,新列国志增至七十余万字,这主要是细节铺叙的结果。 四,增添注文。解释古今地名与名物制度等。 乾隆年间,江宁人蔡元放为新列国志加上了十数万言的
8、批语,并订正了个别讹误。书卷首的读法基本反映了他的观点。 一,东周列国志“全要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待”。 二,“列国志一书,大率是靠左传作底本,而以国语,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书足之,又将司马氏史记杂采补入。故其文字笔气不甚一样-其事之详略,都是不得不然。”所以他批评此书“只是评其事理之是非”。 三,东周列国志中包含很多实学,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等。 四,奉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大约看好人坏人之法,只从义利二字上着眼,便可得七八。” 流传下来的乾隆以后的东周列国志的刻本,无不采用蔡元放的批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也保留了蔡评。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
9、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