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T-SICA 003—2022).pdf
《基于RFID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T-SICA 003—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RFID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T-SICA 003—2022).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号 31.200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L56 团体标准 T/SICA 0032022 基于 RFID 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ual frequency multi interfac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etection tag chip based on RFID transmiss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 2022-10-31 发布 2022-11-30 实施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发布 T/SICA 0032022 I 目 次 前
2、 言.III 引 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1 5 产品特性.2 5.1 电气特性.2 5.2 通信接口.2 5.3 数据检测.2 5.4 RTC 计时.3 5.5 UID 或 TID.4 5.6 数据存储.4 5.7 可视化标记.4 5.8 异常处理.4 5.9 ESD.4 5.10 芯片通讯指令集示例.4 6 测试方法.5 6.1 电气特性.5 6.2 通信接口.5 6.3 数据检测.5 6.4 RTC 计时.5 6.5 UID 或 TID.6 6.6 数据存储.6 6.7 可视化标记.6 6.8 异常处理.6 6.9 ESD.6 6
3、.10 芯片通讯指令集.6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7 T/SICA 0032022 II 7.1 标志.7 7.2 包装.7 7.3 运输.7 7.4 贮存.7 附录 A(规范性)典型区间温度检测模式.8 附录 B(资料性)典型定制指令集.9 参 考 文 献.11 T/SICA 0032022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集成电路
4、行业协会、上海博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英诺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欣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鸥思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铨顺宏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磊、王磊、石建宾、高坤、李忠明、徐坤、胡利民、石春磊、朱敏、赵清泉、李斌、何姚军、吴浩成、许万鹏、黄昱、潘小飞、李晓非。本文件首批承诺实施单位: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博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英诺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欣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鸥思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铨顺宏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T/SICA 0032022 IV 引 言 作为先进的温湿度检测解决方案,电子
5、式、数字化的温湿度传感器芯片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件规定的基于 RFID 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结合传感器的应用需求,将 RFID、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计算、存储等技术进行深度集成,单芯片实现数据感知、计算、存储、传输等功能,极大的推进传感器应用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化、网格化程度,广泛用于家用电器、工业、农业、医药、物流、畜牧业等行业的温湿度检测领域。本文件符合市场发展和应用前景,通过本文件的制定,可以为行业提供统一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规范,行业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应用市场也可以选用更加适用和可靠的基于 RFID 传输
6、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T/SICA 0032022 1 基于 RFID 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 RFID 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产品特性、测试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基于RFID 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以下简称“芯片”)的开发和应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7、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信息的无接触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3.2 标签芯片 RFID tag 是指最终产品形式为标签的芯片;是电子标签的核心部分。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PD:深度休眠模式(Power Deepsleep)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TC:实时时钟(Rea
8、lTime Clock)T/SICA 0032022 2 Standby:待机模式 TID:标签识别码(Tag Identifier)UID:唯一标识符(Unique Identifier)5 产品特性 5.1 电气特性 5.1.1 电源 芯片应支持最少两种供电方式。常用的供电方式有:a)电池供电;b)接触口电源供电;c)射频场供电。芯片采用电池供电时,工作电压范围宜为 1.1V1.65V;使用接触口电源供电时,工作电压范围宜为 1.6V3.6V。5.1.2 待机电流 芯片应支持以下两种低功耗模式:a)PD 深度休眠模式,功耗电流应100nA;b)Standby 待机模式,功耗电流应1uA。5
9、.2 通信接口 5.2.1 接触通信接口 接触通信接口可以选择支持最少一种通用接口。5.2.2 非接触通信接口 非接触通信接口分为高频非接触通信接口和超高频非接触通信接口。高频非接触通信接口应支持最少一种通用协议,工作频率为 13.56MHz 7kHz。超高频非接触通信接口应支持最少一种通用协议,工作频率范围为 900MHz 60MHz。5.3 数据检测 5.3.1 检测功能 芯片应支持温度、湿度的检测。芯片可预留外置传感器接口,实现检测功能的扩展。芯片应支持实时检测功能和 RTC 定时检测功能。RTC 定时检测功能的检测间隔可设定。定时检测功能,应能自定义数据检测的方式,包括:单次只检测温度
10、、单次只检测湿度、单次温度湿度一起检测、单次温度和单次湿度交替检测。5.3.2 检测条件监控 芯片应能监控当前检测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电压、外部场强度、光强度等,并可根据设置阈值进行报警。5.3.3 温度检测误差T/SICA 0032022 3 芯片可以选择适用的温度检测范围,并从表 1 中选择适用的温度检测精度优选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温度检测应用场景。例如,某芯片的温度检测范围设定为-3550,该芯片的测温误差不高于 0.5。温度检测精度等级优选表如下表 1 所示:表1 温度检测精度等级优选表 温度检测精度优选等级 0.05 0.1 0.2 0.3 0.5 1.0 温度检测精度/最大允许误差
11、 0.05 0.1 0.2 0.3 0.5 1.0 5.3.4 区间温度检测 芯片应支持区间温度检测功能。典型区间温度检测模式见附录 A。5.3.5 湿度检测误差 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芯片的湿度检测精度,可从表 2 中选择适用的湿度检测精度优选等级。芯片应能满足 0100%的相对湿度测量。但不同的湿度范围区间,可以标注不同的湿度检测精度。表2 湿度检测精度等级优选表 湿度检测精度优选等级 2 3 5 10 湿度检测精度/最大允许误差 2%RH 3%RH 5%RH 10%RH 5.3.6 数据统计 芯片应支持检测数据统计功能。数据统计功能应统计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a)温度检测过程中,数据的最大值、
12、最小值,超过温度预设上限和低于温度预设下限的次数;b)湿度检测过程中,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超过湿度预设上限和低于湿度预设下限的次数。5.4 RTC 计时 芯片应支持 RTC 计时功能,RTC 计时功能包含以下内容:a)RTC 时钟正常工作条件下误差应1%,应支持外部校准功能;b)RTC 应支持延时启动功能,延迟启动至少能配置到7 天;c)RTC 应支持自动检测间隔设定功能,检测间隔以秒为单位,最小 1 秒,最大至少为 65536秒;d)RTC 应能根据温度报警功能,在超过设定的温度范围后,降低检测间隔,加快自动检测速度;e)RTC 应支持两种关闭定时检测的方法,分别是:达到设定计时后,芯片自
13、动关闭 RTCT/SICA 0032022 4 检测;外部发送指令停止 RTC 自动检测。5.5 UID 或 TID 若芯片需要从高频接口访问芯片,应支持 UID,UID 不可更改,只能读取。若芯片需要从超高频接口访问芯片,应支持 TID,TID 不可更改,只能读取。芯片应至少支持 UID 或者 TID 中的一种,使用者可以根据 UID/TID 来识别不同的芯片。5.6 数据存储 5.6.1 存储容量 芯片可支持大容量数据存储,建议不低于 160K bits。存储空间可以拆分为不同的存储区,用以存储不同类型的检测数据。5.6.2 存储信息 芯片应能保存用户数据,以及定时检测的数据。且用户数据和
14、检测数据的存储空间大小可由用户分配。检测数据应能保存以下类型信息:检测时间、检测条件、检测数据(原始数据或压缩后数据)。5.6.3 数据加密 芯片的用户数据和检测数据,应关闭外部写通道,杜绝被改写的可能。芯片的关键数据读取,应先通过密码验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5.6.4 存储可靠性 检测数据保存后,芯片应能自动读回校验,确保保存数据的准确。芯片的数据存储器,应能保证大于等于 20 万次的擦写。芯片的数据保存时间在 55条件下,应不小于 10 年。5.7 可视化标记 芯片应当具有标签定位功能,例如支持 LED 点亮、熄灭操作,支持 LED 闪烁且闪烁频率可配置。5.8 异常处理 芯片应能及时检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RFID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双频多接口温湿度检测标签芯片技术规范T-SICA 0032022 基于 RFID 传输 存储 技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73536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