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n隋唐的统一,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法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方面,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文化从南北对立开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文人的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风尚。图书的典藏与整理n隋唐政府都非常注意对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对于政府藏书的整理工作,隋编隋大业正御书目录9卷。唐编隋书经籍志、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n唐的私人藏书比南北朝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藏书超万卷。n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政府和个人无暇顾及图书的收集和整理。政府对图书事业的管制n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除了搜集图书
2、、大兴文教外,对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大加禁毁。n隋禁谶纬之书,谶纬之学在民间基本灭绝。针对魏晋以来私史众多,以已意评论政治得失、人物贤否的现象,隋禁撰私史。唐将对图书事业的管制法制化、经常化。在唐律“造妖书妖语”条规定:“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传用以惑众者亦如之。其不满众者,流三千里。言理无害者,杖一百。即私有妖书,虽不行用,徒二年。言理无害者,杖六十。”为防止人们利用书籍作反唐宣传的工具,凡内容威胁到其统治的都可以称为妖书。n雕版印刷出现以后,唐统治者把管制的触角深入这一领域,“禁断印历日板”。835年,唐文宗下令:“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n五代十国时期,对阴阳、卜筮、占算等为当时百姓喜爱的图
3、书不再禁止了,对于民间私印日历则规定:“候朝廷颁行后,方许私雕印传写”。隋唐五代的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n隋代沿袭南北朝,仍以秘书省作为图书事业的领导机构,设监、丞各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曹,总编制为48人。n唐代仍设秘书省,是当时中央“六省”之一。设秘书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局,并在机构编制中增设各类技术人员,如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n唐代初年开始,由于政府的编纂活动十分频繁,乃仿照魏晋南北朝的做法,相继设立一些文馆,如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这是正式形式了中国历史上的馆阁制度。此后馆阁逐渐取代了秘书省,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秘书省则“但主书写校勘而已”。馆阁制度n弘文馆
4、设立唐高祖武德四年,初称修文馆,位置在门下省旁边。唐太宗即位后,为阐扬文教,在弘文殿中聚集四部图书二十万卷,乃将修文馆移至殿侧,改称弘文馆,选当时在朝的著名学者轮流宿直。召集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主要职责是详正图籍,并参议国家大事。n集贤院,设于唐太宗开元五年,最初称为乾元院,负责在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后又改称丽正修书院,集贤院。主要职责为“刊辑经籍”、如搜求佚书、网罗贤才。n史馆是贞观三年为修隋书而设立的。在此之前,凡国家修史皆特设修史局,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唐太宗设立了这个专门的独立机构。以后,这种特设史馆修史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为保证史馆征集史料工作的正常进行,唐代还
5、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政府主持的图书编纂活动n编制书目。这一时期在政府的主持下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书目编制工作,如隋大业正御书目、唐秘阁四部书目、开元四库书目。这些书目大多以四部分类,时人对其评价不高,而且都已失佚了。n编纂活动:n(1)编纂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初学记n(2)刊定经典:代表性著作五经正义n(3)编修史书:魏书、魏史、五代史n(4)修订医书:本草经集注、唐本草编纂类书n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现存最早的类书。共分19部,其内容主要是汇辑古书中可供吟诗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及一些诗文摘句。此书在编辑体例上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引文首尾不完,
6、又未将所引书名、篇名注出,影响了使用价值。n艺文类聚的具体编辑体例是,卷之下为部,部之下为子目,每一子目先列出经史百家之言,即所谓“事”,每条“事”均注明其出处,“事”后则列诗文,诗文以不同文体类别排序,其类别均加注明。类别下所收诗文按作者时代顺序罗列,时代、作者、篇名均注明。条理清晰,便于查检,首尾完整、意义明了。n唐文思博要,规模巨大,1200卷。失传。武周扩编文,补充佛、道二教的经典,名为三教珠英,首次将佛、道经典引入类书,已经失传。n初学记,便于皇子们学习、作文,全书30卷,每一类目下均分“叙事”、“事对”和“诗文”三部分,由于此书是供初学者所用的,因此在叙事部分一改过去类书逐条抄写,
7、单纯罗列的方法,将类事经过组织、连贯成一篇文章。这在类书编纂体例中别出一格。刊定经典n隋唐五代时期对儒家经典的刊正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中以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成就最高。n唐太宗时期,命颜师古在秘书省中考订五经,并将其校订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为解决对经文的解释不一的混乱,唐太宗又命孔颖达、颜师古等共同撰写五经义训,赐名五经正义。n正义、义训、义疏、疏等都是同一种编辑体裁,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经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古代语言、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后世人难以读懂经文的注,产生了为注做解释的需求,注是解释经文,疏是解释注文的。编修史书n隋和唐初开展过大规模的修史活动由于组织机构及其一些原因,诸史未
8、能最后定稿。n唐太宗特设一专门的独立机构史馆,晋书、五代史陆续修成。n除前代史外,唐代史馆还编辑了不少“实录”和“国史”。修订医书n自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后,一直为医学界奉为典范。唐高宗时期,在政府主持下,先后两次对此书进行了修改增订。唐本草。此书在编辑体例上大致遵循原书,以药物分类。所不同的是,在形式上有一定改进。凡集注所增文字都用墨笔书写,此次新增内容也用墨笔书写,前面加上“新附”字样,以示区别。各类编著形式的发展n1、韵书体例的定型n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韵书,但其编辑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直到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出现,韵书的编著体例才大致定型。切韵在编辑上采用二级标目。先用四声分
9、卷,5卷之下206韵。按声韵的线索查索起来十分方便。2、政书的产生n政书就是记载一朝或数朝典章制度沿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书。政书的编纂可以追溯到专讲职官制度的周礼。史学家刘秩将这一编纂体例加以发展,广采经史百家之言,对各门类、各职官分别加以诠释,编成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职官之书政典35卷。在编排上未能突破周礼原来的结构,使许多与典章制度相关的资料无法收入在内。针对这一情况,政治家杜佑对职官书从编辑体力上加以改造,从而编成中国第一部政书通典。杜佑与通典n丰富的政治阅历,使他对各项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都很熟悉。n通典的编纂前后历时35年,全书共200个,记事范围大大超过以往的职官之书。材料丰富,“
10、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编辑体例上采用二级标目,分八门,每门之后都有一个类似序言的论述,对此书的内容及发展源流作一个总的概括。门之下分一千多个小目,小目则是将与此相关的史实、材料按时间顺序罗列起来。全书条理明晰、脉络清楚,因而被后来政书编纂者视为典范。编辑手法:n1、自觉地以编辑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不但通过书中的文字,甚至还通过编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西汉以后,编著者进而在著作中以“自叙”、“自纪”的形式来简述自己的履历、编辑意图,并罗列篇目顺序。而第一次在序言中明确表示要通过编辑来表达自己思想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诠释的则为杜佑此书。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采群言、征诸人事”,以便“将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书 编辑出版 发展 时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