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统计会计部分.ppt
《基础统计会计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统计会计部分.ppt(1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统计会计部分复习讲解主要要点统计会计部分复习讲解主要要点2012年年9月月第四部分统计第四部分统计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1.统计的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数据和统计学。统计工作与统计数据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2.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区分四种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的要点:首先应区分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和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对现象进行定性计量;而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对现象进行定量计量;其次应区分定类尺度和定
2、序尺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区分现象性质无递进或递减关系(即无顺序);后者区分现象性质则有递进或递减关系(即有顺序)。再次应区分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区分现象的定量关系只能进行加、减运算;后者区分现象的定量关系则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3.统计数据的类型按照其所采用计量尺度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分类数据是由定类尺度计量的;顺序数据是由定序尺度计量的;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用数值来表现,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4.统计指标及其类型。统计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或者是反映现象总体数
3、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就是说统计指标可以是个概念,也可以是概念加数值。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还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总量指标一般采用加法求得(含减法和乘法),又叫数量指标;对于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分主要抓住一点,即不同时期的数值是否能够相加:能加的是时期指标,反之则是时点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采用除法求得。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其表现形式有比例和比率两种。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或均值,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数量状况。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学习思路学习本章应从理解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联系入手,深刻理解统计数据
4、四个计量尺度的区别,从而掌握统计数据三个分类。掌握和理解统计指标的两种含义以及统计指标的分类。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包括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和第二手统计数据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原始统计数据,尚待汇总整理的个别统计数据。后者是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2.统计调查的种类:按调查范围不同可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数量变化,它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其调查资料是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2.统计调查的方式:在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统计报表是我国目前搜集统计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它以一定的原始数据为
6、基础,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时间和统一的报送程序进行填报。统计报表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目前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可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家的、部门的、地方的统计报表。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它是适合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它的特点:第一、普查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第二、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第三、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第四、普查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
7、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具有特点是: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其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根据一个已知概率选取被调查者,无须调查人员在选样中判断或抽选。概率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等距抽样(系统抽样)等四种方式。非概率抽样不是完全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由调查人员自由选择被调查者;二是通过某些条件过滤选择某些被调查者参与调查的判断抽样法;三是大多数种类的研究产品测试、街访、座谈会,只要不是属于要进行总体推论的大多数项目都会使用非概率抽样法。重点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
8、位进行调查。所选择的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一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调查这一部分单位的情况,能够大致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它的主要作用是:第一、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3.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登记法、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和试验设计法。任何一种搜集原始数据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条件,一项调查采用何种方法搜集统计数据要根据社会经济现
9、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客观条件来决定。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现成的第二手数据,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其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三点:首先,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其次,要注意指标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最后引用统计数据要注明数据来源。4.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类。理解其概念和产生原因。统计数据的质量包含多方面的含义,而不仅仅是指数据本身的准确性或误差的大小。就一般统计数据而言,可将质量评价标准概括为六个方面: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
10、致性。理解上述六个方面含义。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学习思路为:学习本章应从理解统计数据两个来源着手,重点抓住统计数据直接来源的五种调查方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方法。理解统计数据的误差的概念、分类和来源。最后,理解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整理通常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分类或数据整理通常包括数据的预处理、分类或分组、汇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统计分组、汇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统计分析之前所做的必要处理。分析之前所做的必要处理。统计数据可分为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
11、据。统计数据可分为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前者主要做分类整理,后者主要做分组整前者主要做分类整理,后者主要做分组整理。理。统计数据的显示是指选择适当的图表进行统计数据的显示是指选择适当的图表进行显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显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所谓品质数据就是前一章所说的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统称。所以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就是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分类数据的整理是要列出所分的类别外,还要计算出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百分比。所谓频数(次数)是落在各类别中数据个数;所谓频率是指各类别中数据个数除以总频数(次
12、数)的比例或百分比。因此,频率的两种表现形式就分别是比例或百分比。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比例”是用小数形式;“百分比”则是以%的形式。所谓比率是各种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它可以是一个总体中各不同部分的数量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其比值可能大于1。分类数据的显示既可以用频数分布表,也可采用条形图或圆形图(饼图)。条形图是用来反映数据变动的;而圆形图(饼图)是用于表示总体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顺序数据的整理显示顺序数据的整理显示可以采用分类数据的整理显示的方法,除此以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顺序的最后
13、一方累加频数(百分比),称为向上累积;反之,则称为向下累积。并采用累积分布图对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进行显示。2.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方法都适应数 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特定方法是采用统计分组的方法编制频数分布表,数值型数据统计分组的方法有单变量分组和组距分组。单变量分组适用于离散变量和变量值较少的情况;组距分组适用于连续变量和变量值较多的情况。组距分组需经过:确定分组组数(组数适当,注意组内同质性,充分显示现象本身状态);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求极差;确定组距=极差组数;确定组限;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数值型数据的显示也可以进一步用图形来
14、显示,如前述条形图或圆形图(饼图),另外还可以用直方图、折线图。直方图是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用横轴表示数据分组,用纵轴表示频数或百分比。它与条形图的区别在于: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则是固定的。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直方图顶部的中点(组中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成。有关数值型数据组距式分组的相关概念:组限是指组与组之间的界限。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一个组的最大值称为上限。上限与下限的差值称为组距,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为
15、遵循组距分组的“不重不漏”的原则,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3.统计表的概念和设计统计表是用于显示统计数据的基本工具,其构成为: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下方加上表外附加。统计表的设计应注意: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其内容应满足3W的要求)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学习重点学习本章应在深刻理解统计数据的分类的前提下,理解并把握各类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方法。重点掌握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的方法和
16、相关概念、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及注意事项。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1.数据集中趋势的的测度。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集中趋势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含众数、中位数等)和数值平均数(含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众数的概念和特点众数是一组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适用品质数据或数值型数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
17、扰性强。中位数的概念和特点中位数是在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叫做中位数。计算中位数先确定中位数的位置=(数据个数+1)2。数据个数是奇数,确定的中位数位置对应的数据就是中位数;数据个数是偶数确定的中位数位置的最近两个数的简单平均数就是中位数。中位数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算术平均数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又称均值。它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之分。计算和运用算术平均数须注意:算术平均数同时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各组数值的大小,另一个是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算术平均数易
18、受极端值的影响。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和用途几何平均数是指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其用途: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计算平均发展速度。2.离散程度的测度。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极差的概念和特点极差又叫全距,是总体或分布中最大的标志值和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它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易受极端值影响。标准差的概念和特点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用表示。(计算公式见教材P193-194)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标准差和方差计算较
19、为简便,又具有比较好的数学性质,是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离散系数的计算和用途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计算公式见教材P195)它主要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的指标值的意义应当说明的是离散程度的测度的各个指标值越小,则总体各单位标志值间的离散程度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好。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的学习重点学习本章应抓住两个内容:一是数据集中趋势的的测度,二是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对于数据集中趋势的的测度,重点应把握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应掌握众数、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数值平均数应掌握算
20、术平均数计算公式。(可以按记忆口诀“平均数计算看权数,权数相等简单平均,权数不等加权平均。”来理解记住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理解影响平均数大小因素。对于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要掌握标准差和离散系数计算公式,理解两者作为衡量平均数代表性应用条件。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 时间序列时间序列1.时间序列的概念及其分类。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时间序列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个是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另一个是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三
21、种类型。绝对数时间序列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2.发展水平的概念和分类。发展水平是指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发展水平有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和中间水平。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指标值称为中间水平。按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又可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由于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所以,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要分时期序列序时平均
22、数的计算和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时期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要分别考虑连续时点序列和间断时点序列。连续时点序列的指标值以“天”为时间长度或以“平均值”形式出现;而间断时点序列则是不具备连续时点序列的指标值特点的时点序列。同时,还要考虑指标值登记的间隔是否相等。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把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分以下四种情况:第一、连续时点序列、指标值登记的间隔是相等的。计算公式为:序时平均数yn第二、连续时点序列、指标值登记的间隔是不等的。计算公式为:序时平均数yff序时平均数 间断时点序列、指标值登记的间隔是相等的。计算公式为:序时平均数(y1/2+y2+y3+y
23、n/2)(n1)间断时点序列、指标值登记的间隔是不等的。计算公式为:序时平均数(y1+y2)/2f1+(y2+y3)/2 f2+(yn-1+yn)/2fn-1 fn-1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第一、确定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分子、分母和商;第二、分别按照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分子、分母和商的序时平均数。用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分子、分母和商的序时平均数,求出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4.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增长量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之分。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
24、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在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是等于逐期增长量的累加和除以逐期增长量的个数,也等于累计增长量除以时间序列项数减1。5.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的内容包括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和速度的分析与运用。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和环比之分: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的比值。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相对于某个基础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环
25、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比值。它说明所研究现象相邻两个时期(逐期)发展变化的程度。定基发展速度对于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于发展速度减1,也可以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由于发展速度有定基和环比之分,所以,定基发展速度减1等于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减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由于有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之分,所以,逐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它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的几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统计 会计 部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