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遗传的分子学基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人类遗传的分子学基础.ppt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NA and RNA are molecular repositories of genetic information.第1页/共42页When?Who?What?1868F.MiescherDiscovery of“nuclein”(核素)1889R.AltmannFirst use of the name“nucleic acid”1940sChargaffChargaffs rules1944O.T.Avery et al.First evidence that DNA is the bearer of genetic infomation1952J.Watson&F.CrickDN
2、A double helix model(DNA双螺旋模型)1958F.Crick“Central dogma”(中心法则)1970s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DNA重组技术)1981T.CechRibozyme(核酶)1986H.DulbeccoHuman Genome Project(人类基因组计划)History of the nucleic acid research(核酸研究的历史)第2页/共42页基因的本质DNA(RNA)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rcdrickGriffith利用肺类双球菌(Streptcoccuspneumoniae)的光滑型(有荚膜,
3、毒性强,可引起动物发生肺炎,简称S型)和粗糙型(无荚膜,不引起疾病,简称R型)分别给小鼠注射,S型使小鼠死亡,R型不使小鼠致死;若将S型加热杀死再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若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与R型混合,并给小鼠注入,则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S型。他们的结论是:可能是死细菌中的某一成分(转化源,transformingprinciple)将无致病能力的细菌转化为病原细菌。1944年,美O.T.Avery等为了寻找导致细菌转化的原因,他们发现从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肺炎球菌混合后,能使某些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率与DNA纯度呈正相关,若将DNA预先用DNA酶降解,转化就不发生。结论
4、是:S型菌的DNA将其遗传特性传给了R型菌,DNA就是遗传物质。从此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地位才被确立,人们把对遗传物质的注意力从蛋白质移到了核酸上。第3页/共42页The Avery-MacLeod-McCarty experiment(1944)DNA stores genetic information第4页/共42页1952年美国冷泉港卡内基遗传学实验室的Hershey及其学生Chase利用噬菌体同位素标记感染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如图8-3-2,8-3-3)。他们将噬菌体外壳的蛋白质用35S标记,核酸用32P标记,结果进入宿主细胞能复制的是32P标记的核酸,35S蛋白质外
5、壳留在宿主细胞的外面。第5页/共42页The Hershey-Chase experiment(1952)第6页/共42页1956年德国科学家Fraenkel-Conrot将烟草花叶病病毒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提取出来,分别涂抹在健康的烟草叶子上,结果只有涂抹RNA的叶片的病,而涂抹蛋白质组分的叶片不得病。这就证明在不具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第7页/共42页1953年,Watson和Crick以非凡的洞察力,得出了DNA的分子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遗传学诞生的标志。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依据:(1)Chatgaff对DNA碱基组成的研究结果1949-1951年间,C
6、hatgaff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纸层析等技术,对不同来源的DNA进行了碱基定量分析,得出了组成DNA的四种碱基的比例关系。从中可发现碱基组成的共同规律。这些发现不仅为DNA能携带遗传信息的论点提供了依据,而且为DNA结构模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奠定了基础。(2)Wilkins及其同事Franklin等用X射线衍射方法获得的DNA结构资料。这些资料对Watson和Crick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起了关键性作用。第8页/共42页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特性和功能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1、核酸的化学组成:C、H、O、N、P9%10%核酸核苷酸核苷+磷酸(脱氧)核糖碱基(CG,AT)(DNA)RNA(
7、CG,AU)第9页/共42页1)Nitrogenousbases(碱基)2)Pentoses(戊糖)3)Nucleosides(核苷)4)Nucleotides(核苷酸)5)Nucleicacids(核酸)Compositions of nucleic acids(核酸的组成)Nucleic acid(核酸)Nucleotide(核苷酸)Nucleoside(核苷)Phosphate(磷酸)Base(碱基)Pentose(戊糖)第10页/共42页 2、核酸的一级结构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酸:dAMP、dGMP、dCMP、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酸:AMP、GMP、CMP、UMP第11页/共4
8、2页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Ribonucleotides and deoxyribonucleotides(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第12页/共42页DNARNA第13页/共42页3、核酸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三级结构:DNA超螺旋化结构RNA第14页/共42页Watson&Cricks double helix model:vTwo helical DNA chains wound around the same axis to form a right-handed double helix.(两条DNA链绕同一中心轴成右手双螺旋)vThe tw
9、o DNA strands:Held by H-bonds formed between specific base pairs(两条DNA链靠彼此碱基间所成氢键结合)Complementary(两条DNA链互补)Antiparallel(两条DNA链反向平行)v3.4 nm/10 base pairs for each complete turn(3.6 nm/10.5 pairs)(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距3.4 nm)5533Watson&Cricks double helix model(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Watson and Cricks model was postu
10、lated based on:Chargaffs rule:A=T,G=C,A+G=T+CA=T,G=C,A+G=T+CFranklin and Wilkins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DNA fibers:helical,3.4 nm第15页/共42页Mechanism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遗传信息的传递机理):a)Separating the two strands(两股DNA单链分开)b)Synthesizing a complementary stra
11、nd for each(每股DNA单链作为母链各合成出一条与之互补的子链)Watson&Cricks double helix model(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第16页/共42页核酸的特性和功能特性:化学稳定性、高度复杂性、自我复制性、可变异性。(半保留复制)功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中心法则:DNARNAProtein第17页/共42页Nucleic acids(核酸)DNARNA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of biological information(储存和传递生物信息)rRNA(核糖体RNA)mRNA(信使RNA)tRNA(转移RNA)Structural
12、 components of ribosomes(核糖体的结构成分)Carrying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genes to ribosomes(把遗传信息从基因运到核糖体)Translating the information in mRNA into a specific sequence of amino acids(把mRNA的信息转译成氨基酸序列)Functions of nucleic acids(核酸的作用)第18页/共42页第二节 基因概念基因是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序列,是染色体DNA或线粒体DNA上的特定指导合成RNA的DNA区段。一个基因是编码一
13、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第19页/共42页基因概念及发展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W.Johansen将孟德尔德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gene)。从1910年到1925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研究材料,证明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的遗传单位。1941年GeorgeBeadle和EdwandTatum通过对粗糙脉孢霉营养缺陷型的研究,他们认为基因决定或编码一个酶,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1957年S.Benzer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材料,在DNA分子结构水平上,通过互补实验,分析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提出顺反子(cistan)的概念。证明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区段,其
14、功能是独立的遗传单位,并提出了一个顺反子一条多肽链的概念,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每条多肽链都能在互补实验中被检测出来。在一段特定DNA片段内可能有许多突变点,突变后可以产生出变异的最小单位突变子(muton)。这些突变位点之间可以发生重组,故一个基因内可能含有多个重组单位,是不能由重组再分开的最小单位,又称为重组子(recon)。理论上讲,基因的内部每一对核苷酸的改变即可导致一个突变的发生,每两个核苷酸之间就可以发生重组。顺反子学说的提出,把基因具体化为DNA分子上特定的一段顺序,即负责编码特定的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也就是顺反子,其内部包含突变和重组单位。第20页/共42页基因的化学本质和组织形式
15、化学本质:具有一定功能的一段DNA序列。生物学本质: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其功能就是决定性状。组织形式:单拷贝顺序、中等重复顺序、高重复顺序第21页/共42页基因的结构基因=转录区+非转录区(调控基因表达)外显子内含子(切除)启动子增强子翻译区非翻译区(5-帽,3-AAA尾)第22页/共42页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从DNARNA蛋白质产生相应的性状这一过程包括基因转录、RNA加工、翻译等步骤第23页/共42页基因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合成单链RNA的过程。通过转录,遗传信息转移到了mRNA。mRNA加工过程:不能直接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还需要加工和成熟过程。翻译:以成熟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
16、将碱基序列转变成氨基酸序列,形成多肽。翻译过后,遗传信息再次转移到蛋白质。基因表达过程:第24页/共42页基因表达调控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叫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对这个过程的调节即为基因表达调控(regulationofgeneexpressionorgenecontrol)。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录水平上的调控;mRNA加工、成熟水平上的调控;翻译水平上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指挥系统有很多种,不同生物使用不同的信号来指挥基因调控。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相当大差异。原核生物中,营养状况、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真核生物尤其是高等真核生
17、物中,激素水平、发育阶段等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手段,营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则为次要因素。第25页/共42页基因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遗传物质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生物性状改变,成为突变(mutation)。广义上讲的突变可分为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包括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和基因(DNA和RNA)的改变,一般称为点突变(pointmutation),狭义的突变单指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结构发生细微改变,而且这种变化可以遗传下去,成为基因突变(genemutation)。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故又称点突变(pointmutatio
18、n)。基因突变的发生和DNA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衰老等有关,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突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为育种提供素材。第26页/共42页附: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的畸变:指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一)染色体的数量畸变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2套染色体组,成为二倍体(2n)。1、非整数畸变: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因配子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减为基础的变异。主要类型有:(1)单体性(monosomy):(2n-1),某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绝大多数生物单体型畸变不能成活。人类特纳氏综合症(Turnssyndrome)缺少一个X。(2)缺体性(nullisomy):(2n-2
19、),缺失一对染色体,这类畸变的生物不能存活,但癌细胞可能存活。(3)三体性(trisomy):(2n+1),某同源染色体多一条成为三条染色体的现象。Down综合症(21三体)、Edward三体综合症(18三体)和Patau氏综合症(13三体)。(4)多体性(polysomy):(2n+x),某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在三条以上的现象。2、整数倍畸变体细胞含2n以上整套染色体组的细胞为多倍体(ploidychromosome),包括3n、4n。多见于植物中,如无籽西瓜(3n),普通小麦为6n。第27页/共42页附:染色体畸变(二)染色体结构畸变1、缺失(dificiency):染色体少了某一片段,通常是
20、致死的,例如猫叫综合症。2、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上多出了一段,例如猫眼综合症3、倒位(inversion):染色体内部结构的顺序发生了颠倒,有臂间倒位和臂内倒位两种类型。4、易位(translocation):染色体断裂,断裂片断接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现象。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于22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长臂断裂,断裂片段易到第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长臂上。第28页/共42页基因突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产生的后果第29页/共42页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构基因改变)基因突变的类型:(1)碱基置换突变:一对碱基的改变而造成的突变,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
21、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2)移码突变:在DNA的碱基序列中一对或少数几对邻接的核苷酸的增加或减少,造成该位置后的一系列编码发生了变化,称为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frame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称为移码突变(f
22、rame-shiftmutaion)。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双链断裂:已如前述,对单倍体细胞一个双链断裂就是致死性事件。第30页/共42页碱基突变类型(遗传信息的改变)同义突变:改变的碱基不影响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前后的密码子编码同一氨基酸。错义突变: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翻译的氨基酸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无义突变: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子。终止密码子突变:由于碱基突变终止密码子(UAA,UGA,UAG)成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第31页/共42页基因突变的特点突变或诱
23、变对生物可能产生4种后果:致死性;丧失某些功能;改变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变表现型(phenotye);发生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结果,使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害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第32页/共42页基因突变后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中性突变:同义突变分子病先天性代谢病恶性肿瘤第33页/共42页附:分子病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蛋白质分子是由基因编码的,即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上的碱基顺序决定的。如果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或顺序
24、发生变化,那么由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就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的蛋白质分子异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实际上任何由遗传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所带来的疾病都是分子病,但习惯上把酶蛋白分子催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归属于先天性代谢缺陷而把除了酶蛋白以外的其他蛋白质异常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病。第34页/共42页分子病这一名词是1949年美国化学家LC波林在研究镰形细胞贫血症时提出的,他发现患者的异常血红蛋白链N端的第6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并把它称为血红蛋白S(HbS)。迄今已发现的血红蛋白异常达300多种,包括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导致的异常血红蛋白病和血红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导致的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
25、贫血。分子病除了血红蛋白病以外,还有各种血浆白蛋白异常、球蛋白异常、脂蛋白异常、铜蓝蛋白异常、转铁蛋白异常、补体异常、受体蛋白异常等。第35页/共42页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常见的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如X射线、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化学诱变,如苯、亚硝酸盐等烷化剂、硷基类似物、修饰剂;生物诱变,如病毒。第36页/共42页损伤修复细胞内的DNA分子因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碱基组成或排列发生变化,若这些变化都表现为基因突变,机体则难以生存。然而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细胞或机体形成了多种DNA损伤的修复系统。DNA损伤修复(repairofDNAdamage)是在细胞中多种酶的共同作用下,使DNA
26、受到损伤的结构大部分得以恢复,降低了突变率,保持了DNA分子的相对稳定性。第37页/共42页损伤修复类型(一)光复活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又称光修复(photo-repair)。在可见光照(波长310440nm)照射下,光复活酶(photoreactingenzyme)发生作用。在暗处,光复合酶能识别出因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酶和DNA复合物,但不能解开二聚体,由光提供能量,才使二聚体解开成为单体,然后酶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完成修复过程。这种修复方式虽然普遍,但主要是低等生物的DNA损伤修复的方式。第38页/共42页(二)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切除修复又称
27、切补修复,是在一系列复杂酶的作用下,促进DNA损伤修补,主要包括:核酸内切酶识别DNA损伤部位,并在5端作一个切口,再在外切酶的作用下从5端到3方向切除损伤部位,此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链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单链片段,填补切除后空下的空隙;最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新合成的单链片段与原有的单链以3,5磷酸二脂键相连接完成修复过程。切除修复功能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也是人类细胞中DNA损伤切除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第39页/共42页(三)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alrepair)重组修复又称旁路修复(bypassrepair),通过细胞间期DNA合成期来修复损伤。重组和修复的共同处:都需要核酸内切酶的存在,用于切断DNA双链中一条链;都需要核酸外切酶的参与,把DNA的片段切除;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合成单链DNA片段,弥补DNA链上的缺口;都需要连接酶的作用,把新链和旧链以共价键连接起来。由于DNA的重组合修复关系密切,故DNA分子的损伤有可能通过DNA分子间的重组来修复,即重组修复。第40页/共42页思考题:核酸的作用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点第41页/共42页谢谢您的观看!第42页/共42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