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血生化学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学血生化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血生化学习.pptx(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临床生物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临床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是一门以化学和医学知识为主要基础,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边缘性的应用学科。广义上讲,临床生物化学是研究器官、组织、人体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第1页/共95页一、糖类检查一、糖类检查 糖类(主要是淀粉)是食物的主要成分。食物中的淀粉、糖原、蔗糖和乳糖等,在肠道经消化成为单糖后再被吸收,然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器官,供细胞利用或合成糖原贮存。糖的生理作
2、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氧化供能。2.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第2页/共95页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且测定血糖的方法也主要是检测葡萄糖,所以一般认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80120mg/100ml),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别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妨碍脑等组织的能量代射,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第3页/共95页第4页/共95页 血糖
3、浓度能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内存在一整套高效率的调节机制,精细地控制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使之达到动态平衡。血糖浓度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对所控制激素的分泌,后者再通过影响血糖来源与去路关键酶的活性来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最终通过细胞水平的调节来达到目的。第5页/共95页 2.激素的调节作用 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可分为两大类,即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和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在激素发挥调节血浆浓度的作用中,最重要
4、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都可影响血糖水平,但在生理性调节中仅居次要地位。第6页/共95页肝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 餐后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吸收,以葡萄糖形式大量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暂时轻度升高。此时葡萄糖直接促进肝等组织摄取葡萄糖,使肝细胞内糖原合成明显增加,同时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减少其向血中释放葡萄糖,同时还使糖转为脂肪,结果是餐后血糖浓度仅轻度升高,并很快恢复至正常范围。饥饿时肝通过自己特有的葡萄糖-6-磷酸酶,将贮存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以提供血糖,而肌糖原则不能转为葡萄糖。第7页/共95页肝还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在生理情况下,甘油、氨
5、基酸等非糖物质主要在肝细胞骨转变成葡萄糖,以补充血糖因空腹所致血糖来源不足。这是因为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铜酸羧激酶的活性似肝最高。饥饿或剧烈运动时,肝脏利用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作用尤为显著。此外,肝所具有的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在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的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第8页/共95页第9页/共95页(一)血糖的检测(一)血糖的检测 临床上所称的血糖(blood sugar)专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个个体全天血糖含量随进食、活动等情况会有波动。一般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较为恒定。临床检测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异的测出真实的血糖浓度。第10页/共95页【
6、方法和原理】葡萄糖氧化酶(GOD)法 葡萄糖氧化酶能催化葡萄糖氧化成葡萄栋玻,并产生过氧化氢葡萄糖十2H2O 葡萄糖酸十2H2O2 在色原性氧受体(如联大茴香胺,4-氨基安替比林耦联酚)的存在下,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色素原,生成有色化合物。第11页/共95页【参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4mmol/L。【临床意义】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1.生理性高血糖 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第12页/共95页2.病理性高血糖(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其他内分
7、泌性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等。(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压升高、颅外伤、心肌梗死等。(4)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5)肝源性高血糖:见于严重肝损害,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肝糖原储存,出现餐后高血糖。第13页/共95页 3.生理性低血糖 如饥饿或剧烈运动。4.病理性低血糖 (1)胰岛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3)肝糖原储存缺乏的疾病,如急性肝坏死、肝癌等。(4)急性酒精中毒时可以抑制糖原异生、胃大部切除后营养障碍,均可发生餐后低
8、血糖。第14页/共95页(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机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升高(一般不超过8.88mmol/L或l60mg/dL,但在2小时内又恢复到空腹水平,称为耐糖现象。第15页/共95页在服用一定量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糖耐量试验。若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食入大量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或升高极不明显,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原值者即称为耐糖现象失常。临床上常对症状不明显的患者采用糖耐量试验来诊断有无糖代谢异常。第16页/共95页【实验步骤】口服法正
9、规试验步骤为先测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75g(12岁以下为1.75g/kg),服糖后1、2、3小时重复测血糖。为了试验结果可靠,应注意:1.试验前必须禁食10-16小时。2.试验应在上午7-11点之间进行。3.最少试验前8小时开始禁烟、酒、咖啡及兴奋性药物。4.试验期间尽量安静。5.禁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第17页/共95页【参考值】空腹血糖3.96.7mmol/L服糖1小时血糖7.89.0mmol/L 服糖2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服 糖 3小 时 后 血 糖 恢 复 空 腹 水 平 各次尿糖均为阴性。【临床意义】1.隐匿型糖尿病的病人,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口服葡萄糖后急剧升高常超过10mmol
10、/L,且高峰提前,3小时不能降至空腹水平,呈糖耐量减低现象,尿糖阳性。第18页/共95页2.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等疾病因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水平含量增高。常显示糖耐量减低,尿糖亦为阳性。3.肝源性低血糖的病人(肝糖原贮存障碍),空腹血糖低于正常,服糖后血糖水平超过正常,2小时后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尿糖阳性。第19页/共95页4.胰岛细胞瘤的病人,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升高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5.功能性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为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正常,但服糖后2-3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多发于心里动力学异常的妇女。病人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第20页/共95页
11、第21页/共95页正常糖耐量正常人由于存在精细的代谢调节机制,服糖后0.5-1小时血糖浓度暂时略有升高,耐糖曲线显示峰值10mmol/L,但尿糖阴性。1小时后血糖逐渐降低,一般2小时左右恢复至空腹3.9-6.7mmol/L水平。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处理糖负荷的能力良好。糖尿病性糖耐量典型的糖尿病人糖耐量试验为:患者空腹血糖8.0mmol/L,高于正常值;服糖后血糖急剧升高,血糖增高的时间仍为0.51小时,但峰值超过10mmol/L,并出现尿糖;以后血糖浓度恢复缓慢,常常2小时以后仍高于空腹水平。说明病人处理摄入糖的能力降低。第22页/共95页 此时重要的判断指标是服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仍然高于
12、空腹水平。对于早期糖尿病人,可只表现为OGTT后2小时血糖浓度仍高于8mmol/L。若空腹血糖正常而OGTT后2小时血糖大于11mmol/L,以及空腹血糖8mmol/L而OGTT2小时的血糖水平在8-10.9mmol/L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第23页/共95页糖耐量受损如果非妊娠的成年人OGTT呈现空腹葡萄糖水平8.0mmol/L,服糖后60、90分钟的血糖11mmol/L(有人30分钟也可达此值)而2小时血糖值在8-11mmol/L之间则为轻度耐糖能力下降,称为亚临床或无症状的糖尿病。这些病人几年后可能有1/3恢复正常,1/3仍为糖耐量受损,1/3则转为糖尿病(每年约15)。近来发现,这些病
13、人容易发生小血管合并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而不会发生微血管合并症,如视网膜病、肾病。第24页/共95页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有下降趋势,所以不宜作此类试验。对于老年人的OGTT结果的判断,要注意区别是正常老年伴有的变化,还是糖尿病所致。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儿童空腹血浆葡萄糖的正常值比成人高0.83mmol/L。第25页/共95页(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GHb)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经非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的,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的长短。第26页/共95页【参
14、考值】按GHb占总Hb的百分比计算。比色法为1.410.11nmol/mg;蛋白电泳法为5.67.5;微柱法为4.16.8。【临床意义】GHb升高主要见于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患者的血液中,由于糖化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形成后不再解离,并持续于红细胞生命周期中,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所占的百分比率能反映测定前12月内的血糖水平。对血糖和尿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进行GHb测定不但可用于诊断而且是监测病情的良好指标。第27页/共95页二、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二、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胆固醇70是胆固醇脂(CE)、30是游离胆固醇(FC),合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
15、PL)和游离脂肪酸(FFA),除FFA与白蛋白结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白(LP)中。第28页/共95页(一)血清总胆固醇(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测定 血清胆固醇(cholesterol,CHO)是血脂的成分之一,包括游离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胆固醇酯由胆固醇由胆固醇于脂肪酸在肝脏中合成。正常人体含胆固醇2g/kg体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时了解血酯的变化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第29页/共95页血清胆固醇及其醋的含量检测,从方法学上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化学法包括抽提法和直接测定法,这类方法目前仍在沿用;另一类是酶法测定,此法敏感、特异、快速,并
16、能自动分析,已常规应用。【方法和原理】血清中的胆固醇酯(CE)被胆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Chol),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Ch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生成红色酿亚胺色素(Trinder反应)。酿亚胺的最大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第30页/共95页【参考值】成人 2.9-6.0mmol/L 儿童 3.1-5.2mmol/L【临床意义】1.升高(1)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
17、之一。(2)高胆固醇饮食,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见胆固醇升高。(3)胆总管阻塞,如胆道结石,肝、胆、胰肿瘤时,总胆固醇增高伴黄疸。第31页/共95页2.降低(1)严重肝脏疾患,如重症肝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等。(2)严重营养不良。(3)严重贫血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第32页/共95页(二)甘油三酯测定(二)甘油三酯测定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由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主要存在于前-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也是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三酯甘油的测定,目前多以化学法和酶法定量。化学法测定三酣甘
18、油是以脂蛋白变性,水解成甘油,并以甘油为计算依据。酶法是以特异酶水解甘油三酯,除去脂肪酸,再测定甘油,方法特异,准确而快速,临床广为应用。第33页/共95页【参考值】男性0.44-1.76mmol/L女性0.39-1.49mmol/L【临床意义】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 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脂肪肝等。2.血清甘油三酯降低 原发性-脂蛋白缺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肝功能严重低下及吸收不良等。第34页/共95页(三(三)血清脂蛋白的测定血清脂蛋白的测定 脂蛋白(LP)是水溶性复合物,由脂质和特异性蛋白结合而成。血液中的脂类除了游离的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
19、外,其余均与球蛋白结合而成脂蛋白复合物。各种LP分别由蛋白质与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第35页/共95页电泳法:-脂蛋白(-LP)、-脂蛋白(-LP)、前-脂蛋白(Pre-LP)、乳糜微粒(CM)。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第36页/共95页第37页/共95页【参考值】电泳法:乳糜微粒(CM)为阴性,-脂蛋白(-LP)为3040,-脂蛋白(-LP)为5060,前-脂蛋白(Pre-LP)为1325。【临床意义】CM阳性:高脂血症、型;-LP增加:高脂血症型;Pre-LP增加:高脂血症、b、型;Pre-LP
20、降低:门静脉肝硬化,急性肝炎早期;-LP降低:肝炎,动脉粥样硬化。第38页/共95页(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测定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第39页/共95页HDL是一组不均一的脂蛋白颗粒,其胆固醇含量占血浆总胆固醇量的25%35。给HDL定全量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蛋白质和脂类的混合物,故以测定HDL中所含胆固醇含量作为H
21、DL定量依据。由于血浆中所有脂蛋白均含有胆固醇,因此,只有先分离出HDL才能对其进行定量。分离HDL的方法中,沉淀法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操作简便快速。沉淀法原理是利用多聚阴离子和二价阳离子共同作用于脂蛋白,并选择性地使含ApOB的vLDL和LDL脂蛋白沉淀,再测定含HDL的上清液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第40页/共95页【方法和原理】血清中LDL及VLDL经磷钼钨酸-Mg2+沉淀 后,上清液中含HDL,其胆固醇含量用酶法测定(同总胆固醇酶法测定)。【参考值】沉淀法:0.942.0mmol/L 1.04mmol/L为合适水平 0.91mmol/L为减低第41页/共95页【临
22、床意义】HDL-C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已知HDL-C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和肾病综合征时,HDL-C降低。运动(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以及应用一些降胆固醇药物HDL-C升高。少运动的人、糖尿病人、营养不良及应激反应后HDL-C也较低。第42页/共95页(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测定测定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约占血浆脂蛋白总量的4050%。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转运体内的胆固醇,将肝脏内的胆固醇经血液转运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检测指标。【方法和原理】用聚乙烯硫酸可选择
23、性沉淀血清中LDL,上清液含极低密度与高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可以从总胆固醇与上清液胆固醇之差求得。胆固醇测定用酶法。第43页/共95页【参考值】沉淀法:2.073.12 mmol/L;3.12 mmol/L为合适水平,3.153.61 mmol/L为边缘升高,3.64 mmol/L为升高。【临床意义】1.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协助诊断高脂蛋白血症。2.LDL-C降低可见于家族性低-脂蛋白血症,无脂蛋白血症,其原因是体内合成载脂蛋白减少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第44页/共95页(六)血清(六)血清Lp(a)Lp(a)测定测定 1963年在血浆脂蛋白电泳时发现-脂蛋白部分有一种新的
24、抗原成分,并与LDL结合,将此抗原成分命名为脂蛋白(a)其后证实,LP(a)核心部分由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等脂质和载脂蛋白B100组成,结构类似LDL,并含有LDL中没有的载脂蛋白(a)。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第45页/共95页三、无机离子的检查三、无机离子的检查占体重约5的无机盐主要有Ca、Mg、K、Na、P和Cl,这六种无机元素约占体内无机盐总量的6080,主要存在于体液。无机离子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一些微量元素多是激素或酶的组成成分或是酶的激动剂。第46页/共95页Na、K和Cl 在体液及组织中,Na、K和Cl几乎全
25、以离子形式存在。Ca和Mg在体液中Ca和Mg约有一半与蛋白质结合,另一半以离子形式存在。Fe和Cu体液中Fe与Cu几乎全部与蛋白质结合。在体内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状态下,可直接采用火焰光度法或离子选择电极法。与蛋白质结合状态的无机元素,为了精确测定,尚需考虑除去蛋白质再进行定量。故Ca、Mg、Fe和Cu等金属元素在严格控制蛋白质干扰的条件下,才能用直接法进行测定。第47页/共95页(一)血清钾离子检测(一)血清钾离子检测 钾离子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最主要的阳离子,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少量存在细胞外,浓度较恒定,血清钾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细胞内钾离子的水平。【参考值】血钾为3.55.1mmol/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生化 学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