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转后叙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中丞转后叙分析.ppt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认识认识“传记传记”一、传记的概念一、传记的概念:“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第1页/共23页二、传记的基本特征:二、传记的基本特征: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生命。所记事件应相对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完整,着意表现,着意表现传传主的个性特征。主的个性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加工。认识“传记”第2页/共23页三、传记的分类
2、:三、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由别人写的。自传自传:由自己写的。:由自己写的。合传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认识“传记”第3页/共23页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序或叙,一般写在书或文的前面,也有写在后面
3、的,议论叙事兼有之。第4页/共23页关于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因谥“文”,称韩文公。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第5页/共23页关于张中丞及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河县令。“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张中丞。题解: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写过一篇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其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后叙。第
4、6页/共23页第一段重点词解: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段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段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段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段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第7页/共23页第二段重点词解:第二段重点词解:1.1.竟与巡俱竟与巡俱守死守死:守城而死:守城而死2.2.远远诚诚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3.3.食其食其所爱之肉所爱之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字结所字结构构.4.4.当其当其围围守时:被围困。被动用法。守时:被围困。被动用法。5.5.而贼语而贼语(y y
5、)以国亡主灭以国亡主灭:介词短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句、省略句。正确语序: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6.6.人相食人相食且且尽:将要。尽:将要。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2段第8页/共23页学习第段学习第段这段主要写谁?这段主要写谁?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得出什么结论?得出什么结论?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驳斥了“畏死论”)为许远辩诬。第9页/共23页第三段重点词解:第
6、三段重点词解:1 1、以此、以此诟诟远:辱骂。远:辱骂。2 2、其、其藏腑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3 3、引引绳而绝之:拉。绳而绝之:拉。4 4、从而从而尤之:从:跟从。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而:并且,表递进。5 5、小人之好议论,不、小人之好议论,不乐乐成人之美,如是成人之美,如是哉?:哉?:乐:以乐:以为乐为乐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段第10页/共23页学习第学习第3段:段:此段为什么而辩论?此段为什么而辩论?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1、人之将死2、引绳而绝之“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驳斥了“城陷自远
7、所分始”论)第11页/共23页3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提示】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失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第12页/共23页借助课下
8、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4 4段段段段1 1、宁宁能知人之能知人之卒卒不救:宁:难道。(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最终。)卒:最终。2 2、弃城而、弃城而逆遁逆遁:逆:预先。遁:逃跑。:逆:预先。遁:逃跑。3 3、战百万、战百万日滋日滋之师:每天增长。之师:每天增长。4 4、擅擅强兵坐强兵坐而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5 5、设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第13页/共23页此段为什么而辩论?此段为什么而辩论?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9、?此段为什么而辩论?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哪句话最能体现张、许二人的功劳?哪句话最能体现张、许二人的功劳?哪句话最能体现张、许二人的功劳?哪句话最能体现张、许二人的功劳?学习第4段: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驳斥了“死守”论)正反对比论证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第14页/共23页延伸延伸l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沿汉水进入唐军后方,意义重大。l历史学界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第15页/共23页第五段重点词解:第五段重点词解:1 1
10、、愈尝、愈尝从事从事于汴、徐二府:于汴、徐二府:从从:跟从。事跟从。事:做事做事.2.2、屡、屡道道于两府间:于两府间:名作动,取道,来往。名作动,取道,来往。3 3、其老人往往说巡、远、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时事:当时的事。:当时的事。4 4、具具食与乐(食与乐(yuyu):准备。准备。、因因拔所佩刀断一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指:于是,就。、一一座大惊:全,整。座大惊:全,整。、皆、皆感激感激为云泣下:感动。为云泣下:感动。、矢、矢著著(zhu(zhu)其上砖半箭:加在其上砖半箭:加在之上。之上。9 9、贼以刃胁、贼以刃胁降降巡:使动用法,使巡:使动用法,使投降。投降。1010、即即驰去
11、、驰去、即即牵去、牵去、即即不屈:于是,就。不屈:于是,就。1111、不可、不可为(为(w w i i)不义屈:被,表示被动。不义屈:被,表示被动。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5段第16页/共23页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体会作者选材体会作者选材的用心。的用心。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学习第5段:南霁云1、乞救于贺兰,被强留。2、断指不食。3、射矢明志。4、笑而就义。选取最 有代表 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课后资料信息)第17页/共23页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
12、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6 6段段段段 少:年轻时。依于巡:跟随着张巡。起事:指起兵讨伐叛军。粗:大略。须髯(rn)(rn)若神:胡须长得象神仙一样。尽卷:背完一卷书。帙(zhzh):包书的套子。他帙:另外一卷书。尽然:都是这样。操:拿起。立书:立即就写。辄(zhzh):就。张:张开。戮(l l):杀。起旋:指起来小便。一说,指站起来环顾四周。汝:你们。怖:害怕。颜色:面色。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的样子。诣(y y):去到,往。讼理:告状。第18页/共23页学习第学习第6段:段:这一段文字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
13、如何?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第19页/共23页4本文写于安史之乱后四十年,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提示】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第20页/共23页人物形象张巡:许远:南霁云:高大威武,忠心报国 从容镇定 视死如归 博闻强记。宽厚谦和 为国让贤,以死报国。表里如一深明大义 嫉恶如仇 忠贞刚烈。第21页/共23页6分析作者叙事和议论交融的创作手法。【名师点拨】本文叙事、议论完美结合,反驳敌论由浅入深,极富层次感。文章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文章首先说明了写这篇“后叙”的原因,接着就直入正题,弥补李翰张巡传的缺失为许远立传。在介绍许远事迹时,先对许远进行总评,然后逐一列举外界对许远的非议,开始驳论,这使文章顿起波澜,令欲明就里的读者不忍释卷。第22页/共2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3页/共23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