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pdf(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8 分类号 U45 单位代码 10618 密 级 学 号 106270308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hangchong Tunnel 研究生姓名:范小伟 导师姓名、职称:徐林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申请学位门类:工 学 专 业 名 称:结构工程 论文答辩日期:2009 年 3 月 28 日 学位授予单位:重 庆 交 通 大 学
2、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熊有言 评阅人:熊有言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9 涂忠仁 2009 年 3 月 重庆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 日 重庆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3、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0 日期:年 月 日 日期:年 月 日 本人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提交至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
4、益。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 月 日 日期:年 月 日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1 摘 要 本论文以长冲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信息化施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量测原理、信息采集及量测布置、量侧信息分析及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放在量测信息分析及反馈上。根据获取的量测信息,尤其是位移信息进行分析,依照各种经验方法和理论准则,以及有限元理论分析综合进行反馈,把握隧道的初始地应力及开挖时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变形和受力规律,确认围岩和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确定合理的支护时机和支护参数,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工程经济性。本文运用同济曙光软件对长冲隧道的开挖方法进行优化分析
5、,选取了台阶法和 CD 工法进行模拟,从隧道周边围岩的位移和应力特征、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轴力剪力弯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最后使用 ANSYS 软件对长冲隧道岩溶富水区的二次衬砌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考虑了外水压力分别为 0、0.15、0.3、0.6、0.9 和 1.2MPa 时二次衬砌的受力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冲隧道施工选取的台阶法和支护结构参数是安全的;通过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中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证明预报结果是可信的,起到了超前地质预报的作用,直接指导了施工,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进度,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台阶法有施工效率高、施工费用低的优点,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成本;不论从节约费用
6、还是从施工力学出发,长冲隧道宜采用台阶法施工;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岩溶富水区隧道的衬砌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外水压力对隧道的影响,衬砌拱脚位置是衬砌结构受力最不利位置,设计时还应对拱顶和仰拱部位有足够的重视。关键词: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数值分析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2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angchong tunnel,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is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paper takes data analysis a
7、nd feedback of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as its basis,investigating from measurement principles,data analysis and feedback etc.Based on the gathered data,especially displacement data,statistically analyzing and feed back according to various empirical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norm and FEM computation
8、are conducted so as to grasp initiatory ground stress,the rules of deformation and stress of ground and structure,assess the stability of ground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determine reasonable support time and parameters,ultimately economy without compromised safety.In this paper,construction methods
9、of Changchong tunnel are contrastive analyzed with Tong-ji Dawn software.Bench method and CD method are simulated on the displacement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axial force,shear,moment of early support and secondary lining.Finally the use of ANSYS software,the stability of secondary lining
10、is simulated at karst water-rich areas of Changchong tunnel.When external water pressure equal 0,0.15,0.3,0.6,0.9,1.2MPa,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lining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elected bench method and tunnel supports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safe;the use of geological pr
11、ediction i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hangchong tunnel proved that prediction are credible,played a role of TSP,guided directly the construction,promoted effectively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avoid accidents;bench method has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low-cost,it help to speed up the con
12、struction progress and cost savings;whether from the cost savings or from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for Changchong tunnel the bench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for high water in karst water-rich areas,the designing of tunnel supports structure should be took full account of external water pressure on
13、 the impact of the tunnel,arch foot of secondary lining is the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3 most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when designing lining we should give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dome and inverted arch.KEY WORDS:tunne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construction;monitoring measurement;information feedback;nume
14、rical computation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现状2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5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8 2.1 工程概况8 2.2 浅埋段地表沉降监测分析17 2.2.1 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布置17 2.2.2 地表沉降特征分析17 2.3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与分析18 2.3.1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断面布置18 2.3.2 隧道围岩变形效应分析19 2.3.3 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34 2.4 隧道施工瓦斯浓度监测分析36 2.5 衬砌结构受力监测分析42 2.5.1 衬砌结构受力监测断面布置42 2.5.2 围岩压力特性分析42 2.
15、5.3 钢支撑轴力特性分析44 2.5.4 喷射混凝土层内应力特性分析45 2.5.5 二次衬砌内应力特性分析45 2.6 施工地质超前预报46 2.6.1 TGP 超前预报探测原理46 2.6.2 TGP 超前预报在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中的应用47 第三章 长冲隧道施工方法优化分析与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54 3.1 概述54 3.1.1 隧道开挖模拟的基本思路54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4 3.1.2 隧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55 3.1.3 计算范围的选取57 3.1.4 本构模型的选取58 3.2 长冲隧道进口段开挖方法优化分析60 3.2.1 模型建立61 3.2.2 计算
16、参数选取62 3.2.3 开挖支护过程63 3.2.4 计算结果分析64 3.2.5 小结72 3.3 长冲隧道外水压力作用下衬砌结构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72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73 3.3.2 计算参数的确定73 3.3.3 数值模拟步骤74 3.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75 3.3.5 小结91 第四章 结论92 致 谢94 参考文献95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97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5 第一章 绪论 隧道工程设计的基本特点是“地质环境复杂,基础信息缺乏”,其施工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随着隧道跨度的增大这种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程指数递增。
17、在隧道建设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依赖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经验进行设计和施工,至今工程经验在设计和施工中仍占相当重要的位置。新奥法诞生以来,随着岩土理论及量测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发展,使隧道施工跨入了“信息化”时代1。信息化施工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布置监控测试系统,从现场围岩的开挖及支护过程中获得围岩稳定性及支护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这些信息以间接地描述围岩的稳定性及支护的作用,并反馈于施工决策和支护系统,修正和确定新的开挖方案的支护参数,以期获得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优地下结构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早期叫做信息反馈设计法,或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信息化施工特别适合
18、于隧道工程。隧道为线状结构物,沿隧道轴线方向围岩地质情况变化大,不可能在隧道施工前将地质情况全部研究结清楚,即使可能也是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因此允许在开挖过程中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调整是符合实践情况的。信息化施工具有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可降低风险、建立针对重大坍塌和破坏事件的报警系统,从而实现施工的安全和经济的目标2、3。新奥法(NATM)作为一种全新的隧道施工概念,其基本原理是运用各种手段(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监控量测等)抑制围岩变形,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4。使隧道施工更安全、更经济,而其经济性与安全性就是通过现场监控量测所获得的围岩、支护系统的应变和应力信息及时反馈应用于隧道设计
19、和施工中来实现的。由于监控量测和反馈分析是信息化施工的关键5,是新奥法施工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建立依据位移量测信息确定合理支护结构形式及其设置时间的收敛限制法设计理论的研究。法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同济大学侯学渊教授等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较多。与此同时,根据现场采集的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反馈分析的工作也很快引起大 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6 家的注意,西欧、日本和我国的学者纷纷投入建立直接依据位移量测信息反演确定初始地应力与围岩性态参数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对于监测反馈分析研究,根据监测信息主要可分为两类:
20、围岩变形监测反馈分析;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反馈分析。由于围岩变形监测简单并易于操作,所以大家对它反馈分析研究较多,主要是利用围岩变形信息反馈分析围岩的稳定性和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对于围岩变形曲线可以采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双曲线函数等进行回归分析,也可以采用灰色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来预测围岩的最终变形量和围岩的稳定状况。但是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反馈分析研究起步较晚,根据监测资料反馈分析复合式支护结构受力状况,进而指导施工并优化设计,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较少。监测反馈分析研究将成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监测技术手段及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隧道围岩变形特
21、性及反馈分析综合研究、反分析本构模型及反分析方法的优化、复合式支护衬砌结构受力综合研究等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隧道监测技术及反馈分析研究的发展,新奥法将得到更好的应用,信息化设计施工将逐渐成为可能。1.1 研究现状 在传统的“设计一施工”模式中,影响设计的因素众多复杂,如设计参数难以准确确定以及设计方法不够完善等等,均影响着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此模式常常使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状况产生较大差异。因此,充分利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对设计和施工进行动态调整及控制,进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新型施工方法应运而生。这种利用施工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指导施工的方法逐步发展成信息化施工
22、方法。伴随大量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出现,隧道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形成系统化、信息化一体的思想非常重要。传统的隧道工程建设方法是地质勘察为设计提供资料,设计仅为施工提供设计结果,不参与施工过程,造成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脱节,其结果是工程事故、工程质量问题及工程造价的提高。现代的理论和方法认为,隧道工程建设中,应该在施工前、后及过程中不断注意地质条件与施工状况信息的收集,及时地反馈到设计并指导施工,达到工程建设优化的目的,由此引入了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理论和方法。若把传统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比为静态方法,则信息化设计与施工
23、方法为动态方法。隧道工程的基本特点是“地质环境复杂,基础信息匾乏”,因此,一种集设计、第二章 长冲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 17 施工、监测、反馈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多级自优化”的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6、7。已成为推动隧道工程建设日趋规范、科学、合理的主导动力。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是该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是从个体到群体解决隧道与地下工程力学、设计、施工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只有实时获取到反映隧道围岩整体稳定状态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与反馈,才能真正反映隧道工程开挖过程的动态变化,体现其“信息化”的特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涌现了很多学者对岩土计算理论
24、尤其是岩土工程反演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国外如日本的樱井(S.Sakurai)提出的位移一应变反馈确定初始地应力与地层弹性参数值的有限单元法、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确定围岩极限张应变值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评估隧道稳定性的方法和标准(Hazard Warning Level)、大家正幸在提出的位移预报法中涉及了初始地应力的反演确定,对圆形洞室的粘弹性问题提出了解析解法、美国学者古德曼(R.E.Goodman)在 70 年代出版的岩石力学专着中已提到可依据位移量反算初始地应力、意大利学者(G.Gioda)提出了可同时确定初始地应力和地层特性参数的优化反演分析理论;国内长科院发表的方法是根据圆形洞室
25、的洞周位移进行平面应变问题初始地应力反分析计算的复变函数法,西安空军工程学院发表的是引入数理统计原理的二维弹塑性问题位移反分析计算的边界单元法,能源部成勘院发表的方法是可考虑松动圈影响的弹塑性问题双介质位移反分析数值计算法。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岩土力学的发展,也有力地激起隧道信息化设计施工划时代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由于量测技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进步发展起来了信息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化方法”获得了广泛地应用,其原理也大大地被扩展。“信息化方法”作为一种设计、施工方法已经被许多规范认同,如欧洲规范(Eurocode)。诸多学者也更加重视甚至大力倡导信息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信息化 施工 监测 数值 模拟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