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系合金生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pdf
《锰系合金生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锰系合金生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社会意义 在国家宏观大战略的有序引导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激励下,西 部地区尤其是大多数相对欠发达地区,通过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园 区的建设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积极性不断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实施,也促进了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工业园区的发展 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工业集聚发展成为链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空间,极大 地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1.2 经济意义(1)我国钢铁工业“十一五”期间,2008 年钢产量突破 5 亿吨,雄踞世界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锰系
2、合金产品是 钢铁工业的配套生产设施,也是钢铁生产必不可缺的重要原料,俗称“无锰不成钢”。伴随钢铁产量的增加、品种的扩大、质量结构的优 化,对锰系合金产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可以说锰系合金产品 市场是在相应的增大或增长,其在炼钢品种结构调整中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2)“十一五”期间我国铁合金工业逐步向大型封闭化、机械 化和自动化、节能环保、产品纯净等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国家相关产 业政策鼓励“建大关小”,并限期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该项目具有 原料运输方便等条件,是冶炼铁合金较为理想的选择。(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项目选用 33000kVA 大型封闭式 锰系合金电炉,并设置煤气回收装置,
3、不但生产优质产品,同时回收 CO 含量 6070%的高热值煤气,此煤气可用于烧结、发电等,从而 可以降低能耗,起到增产和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1.1.3 任务由来*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 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管理要求,对 所属项目组织进行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特委托我公司进行*工业自 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 50 万吨/年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1.2 评价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 2001第 60 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 1994第 28 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
4、全生产法主席令 2001第 70 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令 1987第 105 号 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 2002 第 352 号 6)云南省职业病防治条例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 2009第 10 号令 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 2006第 49 号令 8)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 2002第 23 号令 9)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卫生部 2002第 25 号令 1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卫生部 2002第 21 号令 1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9 第 27 号令 12)职业病危害因素
5、分类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 200263 号 13)职业病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 2002108 号 14)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 2003142 号 1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 2002 第 352 号 16)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 2002第 24 号令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 2003第 376 号 1.2.2 技术规范和标准 1)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 1993)4)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 1985)5)采暖通风与空
6、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6)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7)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8)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194-2007)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 1999)10)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 2008)11)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JBJ18-2000)1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 2001)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15)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
7、1-2008)16)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17)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18)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196-2007)1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 2003)20)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危害信息指南 GBZ/204-2007 21)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223-2009)22)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5817-2009)23)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24)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 1999620 号 2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
8、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2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 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27)焊接与切割安全(GB9448-1999)28)空压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29)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3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31)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7 部分:高温(GBZ/T189.7-2007)32)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8 部分:噪声(GBZ/T189.8-2007)33)工 作 场 所 空 气 中 粉 尘 测 定 第 1 部 分:总 粉 尘
9、 浓 度 (GBZ/T192.1-2007)34)工 作 场 所 空 气 中 粉 尘 测 定 第 2 部 分:呼 吸 性 粉 尘 浓 度 (GBZ/T192.2-2007)35)工 作 场 所 空 气 中 粉 尘 测 定 第 4 部 分:游 离 二 氧 化 硅 含 量 (GBZ/T192.4-2007)36)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硫化物(GBZ160.33-2004)3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160.29-2004)38)工 作 场 所 空 气 有 毒 物 质 测 定 锰 及 其 无 机 化 合 物 (GBZ/T160.13-2004)1.2.3 基础依据 1)
10、委托书 2)投资项目备案证 3)*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50 万吨/年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书 4)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1.3 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1.3.1 评价目的 1.3.1.1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 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3.1.2 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危害程 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1.3.1.3 从职业病防治角度评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 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1
11、.3.2 基本原则 1.3.2.1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 理,综合治理。1.3.2.2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人为因素的影响。1.3.2.3 遵循风险评估的原则,综合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 害。1.3.2.4 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1.4 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范围以*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50 万吨/年生产 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工程内容为准,评价将对该项目 投产后,生产运行中(不包括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种类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进行评价。1.5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
12、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设计卫生 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 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 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及职业卫生投资专项经费概算等。1.6 评价方法 根据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以及项目的复杂程度,有针对 性地采用类比法、工程分析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和综合分析法进行 评价。1.6.1 类比法 通过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拟评价项目有关的文 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 害程度,对职业病危害的隐患和后果
13、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拟采取的职 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1.6.2 工程分析法 对识别对象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原辅材 料及其杂质种类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生产过程中固有的、潜在的、可能产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1.6.3 经验法 评价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照职业卫 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拟评价项 目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1.6.4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它 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详细分析和研 究,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
14、,编制成表,逐项检 查符合情况,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1.6.5 综合分析法 采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类比分析、经验推断、专家权重、定量 分级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对拟评价项目从多层次、多途径、多 方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1.7 评价程序 1.7.1 准备阶段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调查分析、编制预 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1.7.2 实施阶段 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包括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 查、类比调查,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1.7.3 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汇总、分析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
15、料、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 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进行专家评审。本项目评价程序见职业病危 害预评价工作程序图 接受建设单位委托 1 收集有关资料(法规、标准、技术资料)2 初步调查分析 3 确定评价单元,筛选重点评价因子 拟订预评价方案 质控审查*确定预评价方案 图 1-1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图准备阶段 依据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 工程分析 V-量评价及风险评估 职业卫生调查(现场、类比)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实施阶段 提交正式报告 注 1:*:质控审查由本机构根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召开内审会
16、。注 2:*:专家评审的组织、程序与内容按卫生部规定执行。1.8 评价的质量控制 为确保本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质量,根据评价目的及要 求,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应对评价质量进行控制。本报告的 编制全过程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和我所 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见图 1-2 质量控制程序图。(1)向建设单位全面收集并研读预评价所需的相关资料,在进行初 步现场调查及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检索评价所需的现行有效的相关法 律、法规、技术标准。(2)报告由具有评价资格的人员编写,报告须做到工程分析和职业 病危害识别、分析、评价力求准确、完整、清晰、严谨;类比资料选 择合理、
17、真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进行预测 和评价;结论观点明确、客观。(3)对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评价所需的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标准、工程分析过程中检索的资料、类比资料等认真研读、评审、核实。(4)质量负责人全过程监督质量。报告书初稿编制完成后,组织内 部专家评审讨论,审核修改后再报审。图 1-2 质量控制程序图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名称*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50 万吨/年生产线建设项目。3.1.2 性质 项目属于新建项目。3.1.3 自然环境概况(略)3.1.4 社会环境概况 略 3.1.5 拟建地点 厂址位于略 3.1.6 生产规模
18、*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50 万吨/年。3.1.7 生产制度 生产制度采用白班制和三班连续工作制两种制度结合,生产车间 实行三班连续工作制,年工作天数为 330 天,每天 3 班,每班工作 8 小时。3.1.8 岗位设置及定员 共计 480 人。3.1.9 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 a)生产装置:本项目主要生产装置为 10 M8500KVA b)辅助装置:原料系统有贮料场、原料加工及配料上料系统等 c)公用工程:本项目配套的公用工程有给排水处理系统、制氮站、空压 站、烟气净化及通风除尘系统等。d)总图运输:外部运输均采用汽车运输。3.1.1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资金总需求量为 14500
19、2 万元。其中:静态建设投资 98745 万元.3.2 生产过程拟使用原料、辅料的名称及用量和副产品、中间品、产品 的名称和产量 3.2.1 原料名称及用量 1)锰矿石:锰系合金生产所用的锰矿石,其化学成分如表 3 7 所列。2)硅石:入炉合格料耗量为 188020t/a.入炉硅石的化学成分列于 表 38 中。3)白云石:。入炉白云石其化学成分如表 3 9 所列。4)焦炭:入炉合格料耗量为 652800t/a;入炉焦炭的化学成分如 表 3 10 所列。5)电极糊:电极糊的消耗量为 83300t/a;主要原料用量详见下表:3.2.2 原料化学成分 3.3 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3.3.1 总平面
20、布置 该项目预计总占地面积约 790 亩土地,工程总平面布置以工艺流 程配置顺畅为原则,结合厂区地形,将各车间按性质和功能相近,联 系密切,对环境要求大体一致、各种管线运输短捷的原则进行布置。全厂道路原则上人流、物流分开。合金电炉车间布置在厂区中部,成品库、水冲渣池、电极糊库、电极壳车间、配料站布置在同一区域,即成品库布置在锰系合金电炉 车间南侧,水冲渣池、电极糊库、电极壳车间、配料站布置在锰系合 金电炉车间北侧。原料系统布置在厂区北部。厂前区布置在厂区南侧。循环水站、总降变电站、电极壳车间和锰系合金电炉车间布置较近,具有管道电缆等短捷、顺畅、工艺合理之优点。详见附件 5:总平面布 置图。本项
21、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为南北东风,拟建项目生产区位于上风 侧,产生高温的车间主要为熔炼单位,其车间纵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 向成 45。夹角。绿化面积 6.54 xl04m2,绿化占地率为 20%。3.3.2 竖向布置 竖向布置建筑包括变压器跨、炉子跨、浇铸跨等。变压器跨共设 6 层。1 至 6 层分别布置有炉变室、电炉控制室、高压室和电容器室、低 压配电室、动力变压器室、液压站等。浇铸跨主要为浇铸间,浇铸间设有铸铁机及修包区。设有二台 50/10 吊钩桥式起重机。3.4 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3.4.1 生产工艺流程及原理(1)工艺流程:根据工艺要求和原料条件,锰矿粉料需压球;加 工整粒后的合格原
22、料输送到贮料仓,贮料场内各种原料用装载机堆料 和取料。其中石灰石、焦炭为合格粒度运入贮料场。锰矿石需要进行 破碎、烘干、筛分处理;配置一套原料焙烧预还原系统。该系统生产 所需的气体燃料主要为电炉煤气,与原料混合的固体燃料为焦粉,来 自原料焦炭的筛下粉焦。锰粉矿、锰矿除尘灰原料场混匀成为化学成分均匀的混匀矿,混 匀矿及合格熔剂石灰石、白云石用胶带机运至系统配料槽;固体燃料 经粗破碎及细碎后,采用胶带机运入配料槽。并经配料系统按配比将 电炉冶炼所需原料输送到电炉车间。含锰原料、熔剂、燃料经自动配 料后,进入一次混合和二次混合室,混合后的物料由梭式布料器等布 料装置均匀地布到预还原系统台车上,经点火
23、、保温、抽风过程进行 焙烧预还原,烧成的焙烧饼经破碎、冷却及筛分整粒,分出铺底料、冷返矿和成品焙烧矿,分别用胶带机送入焙烧预还原室、冷返矿配料 槽和铁合金冶炼炉。锰系合金生产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他包括原料准备、配料上料、电炉冶炼、出铁浇注、炉渣水淬,以及成品精整等工序,其工艺流程 如图 3 1 所示。3.4.2 生产设备及布局 本项目主要生产设备有电炉和原料加工及配料上料系统,电炉变 压器及供配电控制系统、导电系统、出铁及浇铸系统、水冷系统、起 重吊装系统、炉渣处理设施(水淬)、烟尘回收、粉矿造球等。3.5 建筑卫生学 厂房,结构为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相结合,厂房墙壁采用预留、留孔,进行自然通风
24、。部分区域采取耐热处理措施。主车间屋面采用彩色压型钢板屋面,为天沟有组织外排水;根据 工艺专业所提的散热量主要集中区设置天窗及挡风板。围护结构采用 彩色压型钢板墙板,0.7m 以下设砖墙;厂房内部地坪没有特殊要求时 为素混凝土随打随抹地坪及碎石垫层等。门窗采用彩色涂层钢板门及 窗采光带等,厂房的大门采用平开钢大门等。拟建项目主要建筑物还包括原料跨、浇铸跨、电炉垮,分别呈东 西走向,开口朝西。35kV 配电所及电炉冶炼车间设事故照明、工作照明,其他车间一 律设工作照明及应急照明。照明采用吸顶式、吊杆式的金卤灯(4 米高 度以上)或电磁感应灯(4 米高度以下)、高效荧光灯以及节能灯。正 常照明系统
25、的电压等级为 380/220V,控制方式采用集中及就地两种 方式。第五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5.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5.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本评价报告对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工程分析,结合工艺流程、总 平面布置、设备布局等综合分析,将分布相对独立的各系统进行单元 划分,将拟建项目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原料单元、熔炼单元、公辅 单元。根据拟建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原料单元、熔炼单元、公辅单元 所在的厂房建筑物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分别所在的跨间相对独立。另 外,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职业病危 害因素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所以各单元的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相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金 生产 职业病 危害 评价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