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_林秋萍.docx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_林秋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_林秋萍.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7卷第 6期 2014年 12月 金融教育研宄 Research of Finance and Education Vol. 27 No. 6 Dec. 2014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 林秋萍,谢元态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农村金融服务是 “ 三农 ” 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理念,是解决 “ 三 农 ”信贷不足、信贷不公等问题的关键,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非普惠性。通过构建普惠金融 体系,贯彻金融公平理念、实现金融全面创新和全面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以金融公平为导向扩大农 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以金融创新为导向提升金融服务
2、“ 三农 ” 质量,以金融责任为导向保证农村普 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普惠性公平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金融公平:金融生态:三维导向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098(2014) 06 -0026 -08 “ 普惠金融 ” 概念是联合国 2005年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首次提出,其基本含义为: 一种为全社会各个阶 层与群体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农 村经济长期存在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贫困人口比例大、生产风险较高等特点。农村经济的
3、复杂多样 性也使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相对较高, “ 三农 ” 往往不能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普及程度低。可 见,农村金融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方面尚有差距。农村金融服务是 “ 三农 ” 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普惠金融 作为一种新理念,是解决 “ 三农 ”信贷不足、信贷不公等问题的关键。基于普惠金融的视角对我国农村金融 进行改革,不仅 是促进农村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 “ 三农 ” 的金融需求,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 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一、普惠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的社会责任和 “ 三元 ” 目标 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支持不力和缓解农
4、村 金融供求结构矛盾问题。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正确把握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和 基本要求,把握我国农村贯彻普惠金融的关键,从而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公平与效率被喻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 鱼与熊掌 ” 的关系,往往以牺牲对方为代价。金融机构的商业化 经营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效益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而农村普惠金融实质上是要通过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贯 彻金融公平理念、实现金融全面创新和全面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普惠性公平配置,从 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普惠金融要求贯彻金融公平理念。普惠金融概念在 2005年正式提出,但普惠
5、金融的理念早就存在, 其雏形是 15世纪时意大利的修道士为了抑制泛滥的高利贷而开展的信贷业务。普惠金融体系是为全社会 各个阶层与 群体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应该关注那些容易被传统金融排斥的 “ 三农 ” 领域、 贫困群体、小微企业。要达到普惠金融体系的理想状态,则要为人们提供公平的信贷服务机会,赋予公平的 收稿日期 =2014-09-27 作者简介:林秋萍 ( 1991 -),女,江西上犹人,政治经济学专业 2013级硕士生,主要研宄方向为转型期 金融发展;谢元态 ( 1955 -),男,江西上犹人,教授,主要研宄方向为资本论与现代市场经 济、农村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 第 6期 林
6、秋萍,等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宄 27 金融融资渠道享用权,减少金融排斥现象,削除金融歧视与不公,满足所有的有效金融需求。从金融理念来 看,这种理念注重金融的公平性,它认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的区域都应该享有同等的金融服务机会, 穷人与富人、弱势产业与优势产业、农村与城市具有同等融资权利,都应该获得同等融资机会与融资价格。 2. 普惠金融要求实现金融全面创新。商业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将服务倾向于高端客户,而忽视有开 发潜力的中小微企业、 “ 三农 ” 客户等,使农村金融可获得性水平普遍较低。传统的 农村金融体系在提供金 融服务时呈现许多弊端,而由这些弊端所导致的局部金融资源分布
7、不公、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不高等问题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倡导理念,是对现有体系的反思,作为构建新型 金融体系的目标,又是对现有体系的扬弃。 1它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方向,要求提高各个领域的金融 可获得性。因此,这就意味着要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全面创新。普惠金融提出经历了 “ 传统金融 小 额贷款 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 ” 的发展历程, 2在原有 “ 传统金融 ” 基础上逐步发展过来的普惠金融本 身是 形式不断创新的结果,而实现金融普惠性从而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则更严格地要求金融内容创新,这就包 括全面的制度、机构、产品、科技、服务方式的创新,从而达到提高金融可获
8、得性水平的目标,使金融机构更好 地为全社会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 3. 普惠金融强调履行金融社会责任。马明哲曾说: “ 企业生于社会,长于社会,不仅作为创造利润的集 体存在,还兼顾着各种赚钱以外的责任 :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 ” 3金融企业作为社 会重要成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除了一般企业的责任之外,它有责任使服务范围和受益人群尽 可能扩大,从 而促进社会和谐。金融普惠本身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在国际上也有一些成功先例,如孟加拉国乡村 银行、印度民西亚小额信贷体系等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它对扶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发展的作用,同 时也给我国提供借鉴作用。 4我国
9、目前仍旧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比较明显,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之 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全面平衡发展是国家的责任,而实现普惠金融将成为金融发展目标。我国的弱势群 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高度集中在农村,因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能够帮助农村低收入者改善生活质量、帮助 农村小微企业 解决生产资金周转难题、帮助农村欠发达地区获得经济发展资金,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提高 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让农村金融的阳光公平普照到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农民。更广义上说,实现金融普 惠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所有金融机构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金融贯彻普惠原则的关键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解
10、决三个关键问题,也被称为普惠金融的 “ 三元目标 ” 5 服务广度和深度、可持 续发展、社会福利影响。农村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要在我国农村贯彻普惠 金融的关键在于: 1. 多层次发展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保障农村金融供给普惠性。要提高农村的金融可获得性首先要从金 融服务获取途径入手。农村金融机构是 “ 三农 ” 资金的主要供给主体,要扩大金融供给水平则要丰富金融主 体,重点在于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从而扩大金融覆盖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保障农村金融供给水平,以此达到普惠性。我国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 “ 三农 ” 上存在很多历史积淀的弊 端,短
11、期内很难消解。由于农村的金融需求基本上以小额性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可 以增加金融供给 ,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需求。要保障农村金融供给的普惠性,为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 “ 三农 ”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是关键。因而,在传统金融机构深化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 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形成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扩大农村地区 金融机构覆盖面,为农村提供便捷、合理的基础性金融服务,从而更快实现农村金融普惠的目标。 2. 全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由于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民对金融的需求 普遍増强,并逐渐呈现多元化趋
12、势。然而,农村地区金融服 务缺失、产品单一使农村金融需求并不能得到完 全满足。因此,在增加金融供给主体的同时,要进一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既提高金融供给水 平又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以保证农村金融有效服务 “ 三农 ” 。普惠金融是使农民多样化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 足的体系,増加农村金融服务深度是其必要的目标,所以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开展一般性的存贷业务外,也应 开展各种保险、理财等业务,保证业务多样性。各种农村金融机构在提高覆盖率的同时注重服务 “ 三农 ” ,在 28 金融教育研宄 2014 年 政策指导下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深入了解农村金融需求,平等对待所有的农民客户,给他们提供同等的
13、 产品与服务。通过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真正占领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全面创 新,传承金融普惠理念,落实普惠金融措施,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目标。 6 3.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与外部环境,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指的是金融 机构能够为农村提供长久性的金融服务,这也意味着要同时兼顾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性与公平性。 就效率性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应当坚持 “ 三性 ” 经营原则,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事业, 农村金融机构在保障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需要实现一定的盈利,这是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 条件。因此,各种涉农贷款利率和其它金融产品收益要尽可能覆盖各
14、项成本,发放的贷款尽可能获得良好信 贷偿还,销售的金融产品保证其安全。 就公平性而言,服务 “ 三农 ” 是农村金融的重要任务,而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和 基本原则不同,其经营效益的目标也不同 按照国际惯例,农村金融机构原则上必须坚持保本经营或微利 经营 ,甚至有些项目即使会亏本经营也必须做好,国家必须承担补贴责任;而绝不能像其他完全商业化的金 融机构那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宗旨。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在保障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需要履行农 村金融服务公平性及普惠性的社会责任。 金融的可持续性决定于效率,普惠的可持续性决定于公平,二者不可偏废。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目标 的效率性,
15、更多地依靠自身科学管理,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减少金融服务成本、打破信息不对称性,以保 证盈利性。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公平性,则更多地需要政府为农村普惠金融营造良好的金融生 态 环境,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性 农业发达国家无不 如此,我国也具备了财政支持能力。 二、非普惠性 :我国农村金融的突出表现 我国农村金融的非普惠性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但其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机 构方面的非普惠性和农村金融生态方面的非普惠性。 (一)非普惠性在农村金融机构方面的表现 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主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整体上己初
16、步形成了农村金融组织体 系。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 ( 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 政储蓄银行)、合作金融机 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 c 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 策之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 快速发展。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兴 起了一些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是各种形式的企业民间融资、地下钱庄等。 1.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近年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并驾齐驱,物理网点数量也不断增长。如表 1所示,截止到 2012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为 1127
17、8个, 从业人数约 130万人, 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占了一半以上,邮政储蓄银行占据了四分之一。然而,网点大 部分只分布在县城,真正在农村的乡镇设置的机构微乎其微,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基本上 只在县城开设了网点,名义上的 “ 村镇银行 ” 实质上却没有下乡入村。目前扎根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只 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而提供农村信贷资金的机构则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随 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在县域的金融机构,有些农村信用社改革也收缩了农村业 务与机构,因而导致有些偏远农村区域金融服务缺位。截至 2012年底,全国范围内有 1696个乡镇仍然
18、没有 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这种城乡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公现状导致金融服务供给城乡差距与日俱增、结构性失衡 现象突出,越需要金融服务的农村地区越享受不到基本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非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布 局是导致金融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第 6期 林秋萍,等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宄 29 表 1 2012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与从业人数 县域金融机构网点 县域银行业从业人数 机构类型 2012年末 数量(个) 占县域网点 总数的比重 2012年末 数量(人) 占县域员工 总数的比重 合计 112780 100% 1299050 10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57095 50.
19、 6% 632142 48.7% 邮政储蓄银行 27888 24. 7% 392568 30. 2% 大型商业银行 22504 20. 0% 169729 13. 1% 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 2455 2.2% 51676 4.0% 农业发展银行 1668 1.5% 30933 2.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170 1.0% 22002 1.7%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3年。 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普惠金融意识相对弱化。 7 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有逐渐朝着商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农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重点曾经淡出
20、“ 三农 ” 领域,大规模撤离 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商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导致农村资金 “ 非农化 ” 问题严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 此同时,县域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化逐利性更强,因而县域金融的支农机构逐步缺位,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职 能也在渐渐淡化。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 “ 老三家 ” 的业务范围本来是分工明确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农业政策性中 长期大项目金融业务,但其成立初期仅仅以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收购信 贷为主要业务, 2004年后逐渐扩大 其业务范围,近年来承担了农业产业化信贷、农业和农村某些中长期信贷业务,但所占比重极为有限,而且不 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服务 “ 三农 ” 能
21、力十分有限。农业银行大规模撤出农村市场进城后,减少了 许多农村信贷业务,而在城里与其他商业银疔抢山头分饭吃。在金融机构全面商业化的大环境中,部分农村 信用合作社改革重组发展成农村商业银行,丧失了 “ 合作化 “ 平民社 ” 的本质属性,出现了严重的 “ 非农化 ” 趋势。新近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秉着普惠金融的理念而成立,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初始规模 小、网点覆 盖低、资金来源不足、机制不全、发展潜力受限等天生的缺陷,普惠金融功能难以发挥。民间金融在经济发达 地区此起彼伏,虽然在温州做规范性试点,但总体而言仍是一片乱象。在全国金融机构过度商业化的大环境 中,农村金融机构在日益强化效率目标的同时必
22、然弱化普惠金融意识,因而导致支农功能缺失 “ 三农 ” 金融 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 非普惠性在农村金融生态方面的表现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更加迫切和依赖,而非普惠性的农村金融生态一直是三农融资难的重要 原因。在农户、中小企业、种养大户、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 众多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中,面临融资难困 境的主要是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就融资渠道而言,我国农村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加上农村中小企业直 接融资能力有限,吸收外部资金能力弱,直接融资渠道几乎空白;间接融资则以银行贷款为主,而由于银行的 “ 嫌贫爱富 ” 特性,贷款供给很难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农户的融资渠道则更狭窄,难以
23、从银行获 得贷款。农户常常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虽然利率相对高,但方式灵活、手续也简便。由于非普惠 性的农村金融生态导致涉农贷款占银行信贷总量的比重过小,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如表 2所示 , 2012 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为 176310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 26.2%,同比増长 20.8%,当年新增额 30119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 33.1%。从地域来看,农村涉农贷款的增速低于城市涉农贷款增速近 6个百分点,其中农 户贷款的增速也低于涉农贷款增速近 6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非农户个人农林牧渔业贷款,但所占比重相 当小。按受贷主体来分,企业涉农贷款所占比重最大,其增速也高于个人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视角 农村金融 发展 改革 研究 林秋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