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7【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特点试题特点试题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7.(2010 浙江文综,15,4 分)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 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 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卖新丝”“粜新谷”反映了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新丝”是
2、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了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 密结合,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11.【加试题】(2015 课标,26,4 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 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 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 C 项。A、D 两项 与题意无关。B 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2.(2013 江苏单科,1,3
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由所学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13.(2013 海南单科,8,2 分)右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
4、”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答案 B 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 一头牛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 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14.【加试题】(2017 课标,26,4 分)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 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 以上2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2 / 7D
5、.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 130 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 90%以上,反 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 A 项。B 项与表格信息 不符;C、D 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 15.【加试题】(2014 广东文综,13,4 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 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 C 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 C 项正确。A 项发
6、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D 两项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 16.【加试题】(2013 课标,25,4 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 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 集中,故 C 项不正确。B 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 项正确。 17.【加试题】(2013 重庆文综,2,4 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 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 下( ) A.土地
7、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 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 A、B 两项错误,D 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 役,C 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5.(2013 浙江文综,38,10 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 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 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
8、习机业。计日受值” ;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 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 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 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 分)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既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又考查对材料的阅读 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
9、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 括。3 / 74.(2016 课标,27,4 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 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 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 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 A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 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
10、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 附关系的弱化,排除 D 项。 评析 本题以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地位的变化入题,旨在考查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这一 知识点,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5.(2013 天津文综,2,4 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 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 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 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 B 项。A、C 两
11、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 济作物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 D 项。 6.(2013 四川文综,2,4 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 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 法解答。A 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 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 项中“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 A、B、D 三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 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故 C
12、项正确。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6.(2011 浙江文综,15,4 分)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 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 B 会馆出现于我国明清时期,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 所,因此 B 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15.(2017 课标,26,4 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
13、南方人的喝茶习 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 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 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 C 项 正确。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项错误;材料4 / 7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 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
14、,D 项错误。解题思路 主题定位法:紧扣材料主题进行思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具体到本题,南方的饮茶习俗由遭到北方人嘲笑到被北方人普遍接受,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反映。16.(2015 课标,26,4 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 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 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A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 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十一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