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质教案.pdf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质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质教案.pdf(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35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
2、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35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
3、.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35 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
4、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2.讲解易错字。“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4/35 2.准备过年。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
5、年假)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 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3.过年时。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
6、美丽。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5/35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6/35 板书:北京的春节
8、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重点语段的课件 2
9、.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7/35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1.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0、: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4.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8/35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6.指导品读“元宵”。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1 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
11、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 9/35 存在??你觉得
12、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学生自由畅谈)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 10/35 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学
13、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4教师及时总结:11/35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
14、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3当堂积累下来。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12/35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
15、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二、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13/35 (2)明诗意,感情读。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
16、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17、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 14/35
18、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三、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
19、诵 四、板书设计: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15/35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三、教学方法及设想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四、教具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20、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教学目标。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 16/35 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
21、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 分钟)7.师生合作探究。(1)点播: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17/35 而不用“织女星”?
22、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 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这句
23、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2)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18/35 盈盈: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写人的神情,含情(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
24、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优质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