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pdf
《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2022 级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710204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3 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电子与信息大类(71)计算机类(710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文学艺术、体育专业人员(2-09)动画设计人员(2-09-06-03)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技术辅助服务(4-08)广告设计师(4-08-08-08)1+X 数字创意建模(初级)广播、电
2、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87)文学艺术、体育专业人员(2-09)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2-09-06-07)数字视频合成师(四 级)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的动画、广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领域,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应用、计算机动画制作、数字影音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满足以下素质、知识、能力要求:1.素质要求(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
3、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备对动画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具备数字媒体行业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6)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与应用领域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2 (7)具备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4、;(8)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2.知识要求(1)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文明生产、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必备的知识;(2)熟悉数字媒体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3)理解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理论知识;(4)熟悉编程语言基本概念;(5)掌握图形图像的处理方法、设计原则与规律;(6)掌握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基础知识;(7)掌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基础知识;(8)掌握数字视音频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方法;(9)掌握数字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后期合成技术和方法。3.能力要求(1)具备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
5、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能够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及工具软件;(4)具备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5)具有使用计算机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平面创意与制作的能力;(6)具备使用计算机从事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能力;(7)具有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并通过 1+x 数字创意建模(初级)证书的能力;(8)具有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能力;(9)具有常用数字媒体与音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总学时 3202,总学分 176。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共 1164 学时,学分 65,占总学时 36%;专业(技能)课程共 1716 学时
6、,学分 92,占总学时 53%;公共选修课程共 122 学时,学分 7,占总学时 3.8%。(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模块、素养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其中文化课模块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 8 门,素养课模块课程包括军训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 2 门,公共选修课模块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普通话、书法、工匠精神、创业教育 5 门。公共基础课程描述如下:3 课程名称 思想政治 课程编号 10000001301 参考学时 144 开设学期 第 1、2、3、4 学期 课 程 目 标 素质目标 1.具备坚定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的使命感,培育和践
7、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2.具备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的职业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3.具备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4.具备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树立乐于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5.具备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知识目标 1.了解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解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2.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职业理想对
8、国家以及人生发展的作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3.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理解广泛的公共参与,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能力目标 1.具备初步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2.具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3.具备从法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4.具备自我调节和管
9、理情绪的能力,做到自立自强、坚韧乐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5.具备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的能力;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2.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3.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4.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10、,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教学要求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法治意识,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2.运用情境教学、辩论会、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实习实训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开放式学习;3.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从期中与期末考试进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 40%,终结性考核占 60%。4 课程名称 语文 课程编号 10000001302 参考学时 194
11、 开设学期 第 1、2、3、4、5 学期 课 程 目 标 素质目标 1.具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2.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发展;3.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4.具备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学习汉字汉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5.具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品质,从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中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知识目标 1.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3500 常用字的读音、字形,词语(成语、熟语
12、),标点符号,常见病句类型,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2.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听、说、读、写;3.掌握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体常识;4.掌握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口语交际、各类文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5.掌握浅易的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文阅读方法。能力目标 1.具备准确辨识各种场合和文本中的汉语拼音及意义,熟练运用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表达的能力;2.具备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3.具备梳理文化常识、文化现象的能力,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能力;4.具备日常生活和
13、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5.具备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能进行介绍、交谈、即席发言,能写作条据、书信、总结等应用文,语言表达清晰通顺;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6.具备在言语实践中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恰当的思维方法,探究语言现象,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能力。主要内容 1.语感与语言习得、整本书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职场应用写作、微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2.中外文学作品、古诗文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科普作品、
14、古代科技著述选读;3.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训练。教学要求 1.借助语文课程这个载体,结合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2.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利用超星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3.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占 40%,终结性评价占 60%。5 课程名称 数学 课程编号 10000001304 参考学
15、时 144 开设学期 第 1、2、3、4 学期 课 程 目 标 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2.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养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抽象思维的意识和习惯;4.初步具备一丝不苟、勤于反思、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品格;知识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3.了解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4.理解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理解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6.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
16、问题;7.掌握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关系;8.掌握统计中数据获取、整理、分析的方法,思路和概率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 1.具备根据概念、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运算和变形的能力;2.具备使用一般的函数型计算器进行运算的能力;3.具备依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空间图形,并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与推理论证、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分析与解决问题;4.具备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的能力;5.具备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作出分析与评价的能力;6.具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求解的能力;主要内容 1.集合的概念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充要条件;2.一
17、元二次不等式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3.函数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的应用;4.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5.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6.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7.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教学要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2.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低起点、重衔接、小梯度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3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
18、,充分利用微课,依托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4.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坚持按形成性考核 40%和终结性考核 60%的权重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6 课程名称 英语 课程编号 10000001305 参考学时 144 开设学期 第 1、2、3、4 学期 课 程 目 标 素质 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2.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具有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持久的
19、语言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语言惯,坚定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知识 目标 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2.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知识,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3.了解“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情感策略”等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理解、表达、交互”三种语言技能发展策略;4.熟悉国际音标和英语拼读规则;5.掌握义务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语言基础知识;6.掌握情境活动中英语交际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基本技能。能力 目标 1.具备用正确表达方式进行英语语言交际,用英语学习思维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2.具备正确认识
20、和对待文化差异的能力;3.具备合理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规划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4.具备根据拼读规则正确拼读生词的能力;5.具备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基础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6.具备围绕主题任务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阅读并理解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的英语语篇,翻译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根据提示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主要内容 1.国际音标及其拼读规则,重音、意群的读音;2.2490 个常用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在英语交际中的正确运用;3.词汇、构词法以及句法等语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4.人物传记、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等语篇的阅读和理解;5.常见标识的识别和点
21、餐、购物、致谢、致歉等情景下的语言交际;6.公告、海报、简讯、信函、电子邮件等应用文的写作;7.基于语篇的文化知识的理解;8.职业情境下英语文本的理解和翻译。教学要求 1.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依托超星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坚持活动导向教学,注重探索英语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以致用;4.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尊重差异,使所有学生体验学习乐趣;5.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坚
22、持按形成性评价 40%和终结性评价 60%的权重进行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7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 课程编号 10000001306 参考学时 144 开设学期 第 1、2 学期 课程 目标 素质目标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规范操作、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意识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具备在信息社会数字化生存、发展的本领。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2.熟悉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3.熟悉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组成及作用;4.掌握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过程;5.掌握计算机
23、的基本维护方法及操作系统,办公应用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 1.具备一定的文稿录入能力,对常用的文稿进行规范排版;2.具备常见软、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的基本技能;3.具备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技能;4.具备小型网络的搭建、设置及维护能力;5.具备常用音视频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内容 1.网络应用(基础);2.图文编辑(基础);3.数据处理(基础);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基础);5.人工智能初步(基础);6.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拓展);7.小型网络系统搭建(拓展);8.数据报表编制(拓展);9.演示文稿制作(拓展)。教学
24、要求 1.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精神、钻研精神、责任担当、技术操守、理想情怀等,即“育人元素”;充分利用备课上课、下班辅导、线上线下辅导解惑等途径,借助微课和短视频制作、教学资源平台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设计如下教学内容安排:上机实训开展 10 分钟的与经典诵读、时事新闻相关的文字内容录入速度练习,图文编辑排版、演示文稿制作、数字媒体等理实一体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2.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利用线上线下、课
25、内课外、理实一体等混合式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有机结合,助推学生专业成长;3.采用“过程考核+终结考核”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其中过程考核占 40%(平时表现 10 分,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10 分,平时测试 20 分),终结考核占 60%(基础模块 60%,职业模块 40%)。8 课程名称 历史 课程编号 10000001303 参考学时 72 开设学期 第 1、2、3、4 学期 课 程 目 标 素质目标 1.具备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正确认识世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具备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史事进行准确判断和理解的时空观念;3.具备对伟大祖国、中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级数 媒体 技术 应用 专业人才 培养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