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staticzhang”为你整理了“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初中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
2、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
4、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
5、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
6、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
7、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填适当的单位。 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
8、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
9、想法): 30公顷=()平方米 6平方千米=()平方米 80公顷=()平方米 5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
10、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
11、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
12、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
13、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元文具盒元圆珠笔 3.5元 铅笔0.8元橡皮 1.5元日记本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
14、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
15、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平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独立完成课本页的表格。 ()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
16、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举例加深理解。 、自主探究例 ()课件出示例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自学例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习。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
17、角7.6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
18、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
19、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
20、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移多补少 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 (板书)第四组(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
21、。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
22、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
23、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
24、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
25、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
26、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
27、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
28、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
29、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黑板
30、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
31、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32、。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
33、/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
34、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
35、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
36、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
37、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