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__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1).doc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__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__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1).doc(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35【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三世界史第 1212 讲讲 2020 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_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20 世纪初世纪初19451945 年年)(1)(1)总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 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政治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
2、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
3、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 / 35的任务。(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
4、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
5、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 / 35三、 “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2新政权内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4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价格规律,单一公有平均分配,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5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
6、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3)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4 / 35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
7、革命道路。(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2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政治上:苏维埃体制。(2)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最后确立斯大林体制。(3)文化上: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3苏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对农民的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
8、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短板 1 史料印证史论的统一意识不足例 1 (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5 / 35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查短 “一五期间苏联农业机械先进,产量不升
9、”是材料核心信息,据此可马上联想到苏联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的掠夺,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补短 史料印证相关史论时,要有史论结合、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析选项 A 项表述与“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排除;B 项表述无法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排除;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信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相符,故 C 项的表述正确;D 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 C针对练 11921 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
10、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B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D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答案 A6 / 35解析 列宁提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即十月革命,据材料中“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分析可知,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A 项理解正确。
11、短板 2 理解时代特征的史证意识不足例 2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查短 由“19211924农业农民税赋”信息马上就能联想到新经济政策与粮食税,至此答案还用为难吗!补短 熟练运用阶段特点解读相应史料是备考必备能力要求。析选项 在 19211924 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
12、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原因是固定粮食税的实行,B 项正确;1921 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 A 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 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答案 B针对练 2刘继峰在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中提到:“斯大林模式是一种7 / 35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B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C斯大林模式不同
13、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D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答案 D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表明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符合社会主义制度,A 项解读正确,D 项解读错误;斯大林模式后期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 项解读正确;西方现代化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从重工业开始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 项解读正确。因此 D 项符合题意。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2)具体原因:贫富
14、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3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8 / 354道路的选择: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经济大危机加深。(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挽救危机失败。(
15、3)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2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2)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力图消除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整农业政策: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增加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影响(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2)间接影响: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3)深远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国家
16、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模式的两次变化(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 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9 / 35(2)19291933 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070 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2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
17、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3四大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了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
18、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短板 3 让数据说话的意识运用不熟练10 / 35例 3 (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 1920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19211930 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 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查短 将预算、结余的数据趋势
19、与具体史实联系脱节是失分主要原因。补短 让数据直观说话是应考无法回避的能力要求。析选项 1929 年爆发经济危机表明 A 错,1933 年以后政府才开始全面干预,故 B 错,1935 年预算低于 1934 年表明 C 错。答案 D针对练 3下图是 18601970 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一战的影响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大危机的影响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二战的影响答案 B解析 是移民的最高峰,所处时段是 20 世纪
20、初,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A、C 两项错误;是移民的最低谷,所处时段是 1930 年左右,与经济大危机有关,B 项正确,D 项错误。短板 4 读不懂材料信息例 4 (2014江苏单科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 ,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11 / 35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 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
21、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查短 本题失分大多数原因是考生未真正读懂材料,材料中实际上介绍了三种自由概念,一为自由主义、二为财富平等、三为政府保障经济安全的福利制度。补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懂史料,避免盲目急切下结论是应对材料题的重要原则。析选项 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 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 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对财富平等的分享,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 项排除。答案 D针对练 4
22、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 20 世纪 2030 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寻找,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大危机的原因分析不可能取得定论B社会制度分析方法已无法解释经济危机12 / 35C历史研究需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D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答案 C解析 材料中“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说明对于经济大危机的原因难以定论,但 A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社会制
23、度分析方法也是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重点”的变化不等于“无法解释” ,B 项说法不合理;“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去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寻找,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表明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尽可能做到客观全面,但这并不能说明研究成果更接近于历史真相,C 项说法合理,D 项说法不够合理。一、现代科学的诞生1相对论(1)背景:19 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2)提出: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3)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
24、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1)诞生:1900 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2)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3)意义13 / 35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二、现代文学艺术的诞生1背景(1)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2)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成就(1)现代文学特点: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成就:海明威的老人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策略 板块 世界史 12 20 世纪 上半 世界经济 模式 调整 _ 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 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 1945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815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