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8版九年级上24马说教案(5).pdf
《语文18版九年级上24马说教案(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8版九年级上24马说教案(5).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 马说【教学设想】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 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 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 意”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
2、刻道理。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 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 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
3、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 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 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 评说。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 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 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大旱人饥,上书言 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 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4、(819 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 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 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
5、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 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二“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二“说说千里马”二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二,如二爱 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 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
6、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朋(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 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金宁(苧麻织成的布)衣以藉(覆盖)之。骥于是倪(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三、整体感知 1、语音:骈死(pE n)槽柄(cao)(1 i)粟(s u)外见(xi M)祗(zh i)石 m)一食(sh i)食(s i)马者而食(s也 2、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
7、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机之间 骈:两马并驾槽相: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4、特殊字(一)、通假字 食马者
8、(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一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一(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5、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
9、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 养它。5.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 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 出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相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 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 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18 九年级 24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