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案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育基本技能进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班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班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育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
2、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 1.题解。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2.讨论分段。重点讨论
3、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4、形成的板书:22.将相和 5.小结。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进展,抓人物特点)。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
4、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教学步骤: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 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
5、这个人有什么特点?故事的结果怎样。四、讨论(搞清联系)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4.形成板书: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失和的原因 廉颇知错就改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教学步骤: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
6、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2.人物特点: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 3)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班级语文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难点:1.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ppt 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8、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老师补充材料)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老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老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 zh,不要读成zh;“蜿”的读音是 wn,不要读成 w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
9、石钟乳、石笋(老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6、沟通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2.汇报沟通,理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四、对比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沟通,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1)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
10、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2.小结: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11、。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的感受是什么?3、体会的描写方法。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的感受吗?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
12、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2、体会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2、体会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2、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老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
13、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的感受(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通过孔隙的特点。(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老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四、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五、拓展阅读: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根据游览顺序介绍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