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心得体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法心得体会.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实施心得体会 独山县友芝中学:刘兰刚 一、“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提出:“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愤”指发愤学习,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时,有疑难而又想不通的心理状态。“启”意味着教师开启思 路,引导学生解除疑惑。“悱”指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的 困境;“发”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通畅语言表达。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孔子的“愤悱术”注重把握启发的时机,即 只
2、有当学生处于“欲知还未知,欲言还未能”的困惑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 加以点拨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有所领悟,从而产生水到渠成 的启发效果。中国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 志于学,学贵有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朱熹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思进!)(2)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公元前 399)的“产婆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把教师的作用比喻为接生婆,学生获得真理的过程就像 接生婆帮助产妇以其自力分娩婴儿那样,要靠自身的力量孕育真理,生产真理。他的“产婆术”注重问
3、答式的启发。一般是苏格拉底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 无所知,然后通过问答与人谈话,常常使人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窘境,以此引 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他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 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3)拉特克(W.Ratke,1571-1635)的“自然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是由易到难的方法,拉特克强调要先学习事物的整体,再 学习事物的细节;要求学习采用归纳的方法,从经验入手,然后再到事物的一 般原理;要求学习应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依据,不应强迫,更不应该把体罚 作为教学的手段。(4)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
4、1670)的教学原理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即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寻,一步一步,由 易到难地进行。兴趣与自发原理,即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 励儿童的自发学习,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应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活动原理,即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探索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活动。直观原理,即教学应当从事物的感谢知觉开始,还必须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 进一步是学生理解事物。(5)“情境问题”教学法 1 年 2006 年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情境问题”教学实验,情境问 题教学学习是教师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典型情境,引起学
5、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情 境问题学习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主动性四个基本特征。本文从心理学、认识论、数学教育理论三种不同角度探讨了情境问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情境问题教学可采用随机进入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的 基本模式。此模式的核心: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内在联系: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二.“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 教师:质疑、组织、引导、合作、交流 问题教学法教学的一般模
6、式图 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首先要理解“启发”的意义:根据教学内容有 针对性的进行“质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疑问思进!”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结出来的关于学习的真理,只有在学生处于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学生:思考、观察、实验、探“愤”、“悱”的状态下,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启”、“发”,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启发”重点体现在“问题教学法思维”上,例如:已学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 题吗?为什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那样得到的结论可靠吗?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这种方法您是怎么想到的?您依据什么说 .?还有哪些途径?都理解清 楚了吗?它们之间有什么
7、联系呢?你打算怎样去思考?等等。在这个教学模式 中,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是前提。在情境的预设中,教师引导学生 提取学科情境以形成学科问题链。之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最后通过迁移练习等手段、在知识 的应用中拓展升华、形成技能。三、“问题教学法”的具体要求()、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要求老师们在提问上下功夫,理解“质疑”的意义:它是整节课实施是否 有效的关键。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应有启发性、层次 性,避免教师机械似的提问,学生惯性式的回答。(2)对备课的要求:精细化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法突破重点 问题设计要紧扣目标
8、,考虑周全,教学思路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问 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应。知识与技 能目标基石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桥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动力作用。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思想方 法对学习的作用,培养其文化观与审美观。(3)“问题教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 授课除了准备教案外还需准备学案,教案可以简写说清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即可,学案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实际,能达到教学目的,确保教学有效性。四、“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 五
9、、“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尝试“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 和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 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 数学 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 的教学方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 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 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在初中 数学 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 教学法。、数学教学中注重创设好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 且
10、要自然、合情合理,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 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有这样一个情 境: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 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一节课上,同样可以让学生用木条自制 三角形。提问:“三根木条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 不构成三角形?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等等。类似于这样的内容很多,通过感 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1、追求真理,提高认识 事+物的能力。又如,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性质 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性质定理后,可提出这样的一 个问题:如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 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大家想一想,能否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于是,当学生经过动手实践,画出图形后,要求学生说出画法。而这些画法的 正确性是需要“判定定理”来判定的。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引出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初中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 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
12、的 设计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因而设计数学教学问题时,要 进行对比、分析,力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有利于学 生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例如,学习分式基本性质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分式 与 相等吗?(2)你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分式的基 本性质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同时又有利于培 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实践证明,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设计问 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具有探索性,探索性问题的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要产生火花,问题设计要尽 可能与学
13、生的生活实际相联,实现教学内容开放。、数学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 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 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过圆的定义及性质后提问:“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 几个圆?”就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提问。因为学生可以机械记忆直接来 自课本的结论,毫无困难的回答,但是经过变换提问:“经过三点可作几个圆?”,学生就无法从课本上得到现成答案,他必须自己对三个点的可能位置关系加以 思考,区分“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和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两种情形,并分别 作出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检验学生对圆的这一基本性质的理 解掌握情况。但又不能这样笼统提问,而应根据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能 揭示知识发展逻辑的问题系列,经过过度,暴露思维发展过程: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 A,B,C 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 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经过 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 A,B,C,圆心又在哪里?由此例可见,提问的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教学内容。旨 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学生的思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