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5篇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教案1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15篇_1.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15篇小学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经常需要预备教案,借助教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数学教案1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寻求索理论中领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考虑的习惯,加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教学目的:1.通过详细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观察、考虑以及与同伴沟通
2、的良好习惯。3.在理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具预备:课件教学经过:一、创设情境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预备呢?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师:买多少地砖?如何铺呢?如今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
3、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领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预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自立探究,合作沟通一提出问题师:小明一家来到装潢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许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师:如今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张吗?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全部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二解决问题师:如今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生分组讨论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
4、数量及所需钱数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3.比较选哪种便宜生汇报沟通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全部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方法一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4040=1600平方厘米1200001600=75块875=600元方法二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10.16=6.25块43=12平方米6.2512=75块875=600元方法三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4040X=4310000X=75875=600元问题二:假如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全部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
5、元?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考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天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立探寻求索,合作沟通,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足发挥。】三、稳固新知,练习反应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生独立完成后汇报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下图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
6、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生汇报后,课件验证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长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独立完成后,同桌沟通,再汇报【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沟通,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考虑的空间,能到达较好的练习效果。】四、总结与评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以为谁表现的最好?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教师还相信只要你们擅长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
7、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别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加强竞争意识。】小学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测量经过,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经过: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应。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
8、量的结果。2沟通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发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考虑后回答问题。进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讲发现这个关系的经过。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相互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讲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讲,再在全班沟通。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理论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
9、组内讲出填写的结果。2、生讲一讲,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能够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布置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定,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比照。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分米的认识学习设计小学数学教案3教学目的:1、把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10、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沟通法、自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要一样分母的分数之间能力直接相加减。教学预备:长方形白纸、课件。教学经过: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调皮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二、启发考虑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发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能否能够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由于
11、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一样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一样。2、讨论详细的计算方法。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一样,也就是分数单位一样。4、进一步小结。只要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才能够直接想加减。三、拓展考虑笑笑比调皮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用了纸的1/2、调皮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调皮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四、小结通分的本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五、练一练折纸教学反思: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能否一样,假如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一样的分数,就能够
12、相加减了。小学数学教案4一、活动目的: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2、愿意加入操作活动。二、活动课时:1三、活动重难点:重点:要求幼儿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高矮。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四、活动预备:1、比较长和短。老师出示犬牙交错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出示犬牙交错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2、谁的鼻子长?老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根据幼儿所讲,老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
13、涂色。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3、长颈鹿找东西。老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妈妈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围巾,围巾应该是谁的?根据幼儿所讲,老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小学数学教案5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布置。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足利用学生的已有经历体验,节省教学时间
14、,提升效率。适时布置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增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所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特别主要的基础作用。因而,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布置。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布置成四个环节。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构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经过,领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很多物体,数量各不一样。让学生细心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产生于
15、数。数图中的物体,能够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领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能够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能够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淡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淡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
16、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由于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淡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淡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浸透这样的关系。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能够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领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领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4写数指点。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经过,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
17、点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布置了写数的练习。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条理进行。非“0天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顺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能够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教学分三个条理进行。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悟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领会它们的区别。“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领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18、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讲讲如何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如何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领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领会几和第几的区别。3正确表述或判定第几要联络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守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
19、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很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能够是从上往下第2只,可以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所,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1侧重教学“一个也没有,能够用0表示。这个内容布置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能够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
20、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浸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需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3“想想做做第4题展现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领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详细含义。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
21、思想。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如今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步把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2例题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领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能够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
22、条理,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领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详细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能够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历体验,可以以根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考虑,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一是看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把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
23、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时机。二是看重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能力得知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互相沟通,领会考虑问题要全面。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点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1浸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案 15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