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docx
《(书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愤)教学设计(书愤)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别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经常需要预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书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书愤)教学设计1一、导入:回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弥漫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二、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如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有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重要表现渴望恢
2、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意,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屡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华夏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意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挤,屡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而,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从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解题:书:书写;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五、诵读:1、聆听诵读。多媒体2、学生自在
3、朗读。3、全班同学齐诵。六、诗歌鉴赏:1、学生逐句理解,老师小结。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华夏地带,胸中的愤怒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操纵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讲,点了诗题中的“愤字。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示清楚南宋人民有力量守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役,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役中去。发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讲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
4、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斗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颈联:讲如今,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顾,是对投降派的愤怒责备。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讲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恰是以此自勉,表示清楚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华夏之志。2、书愤之“书:首联书:早年恢复华夏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3、怎样理解“书愤之“愤?它包
5、括哪些感情?明确:悲怆中抱有等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手足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恰是以此自勉,表示清楚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华夏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固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停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比照,试分析?明确: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豪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比照。七、全班同学背诵。八、总结: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受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受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远恒久的主题,有句
6、话讲“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只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全部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九、作业:1、比较:(书愤)与(登高)、(书愤)与(蜀相)。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500字阁下。(书愤)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全部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互相联络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书愤)宗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互相联络的诗歌鉴赏方法
7、指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经过一、课文引入1、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毕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2、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恋爱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仍然写下了“悲伤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
8、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华夏这件让他毕生魂牵梦绕以致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3、朗读课文学生试读,老师指点朗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腔调,“那知重读。“华夏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屹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速度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消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手足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教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主要一环,不可忽视。二、课文内容理解。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
9、文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文句理解,学生质疑。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以为“华夏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愤慨堆积如山这一讲法吗?讨论:理解成“愤慨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据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愤慨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络上下句,它却是讲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丁壮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华夏这件事竟是这样困难,所以诗人北望华夏,立下抗金救国、收复华夏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恰是早年宋军在瓜
10、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这里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详细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详细、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语文教案)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决,如山一样不可动摇。、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消动词,不消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取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
11、以几个名词构成而不着虚字。三、诗中问题讨论。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本源头又是什么?讨论: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终究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受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拾掇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由于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莠民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保卫
12、祖国、扬威边境的名将等待自己,以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能够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加入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知名,入仕以后屡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花白,祖国山河仍然破碎,广阔人民仍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凄凉之至。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手足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华夏、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毕生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华夏,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讲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
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弦外之音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华夏,收复大业,无人领军。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本源头,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由于他们是阻拦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进而构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2、本诗重要表现手法。1比照手法:诗中的“愤,重要通过两个比照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比照。诗人北望华夏,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比照。早年
14、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怒。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下面。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讨论。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察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能力积少成多,逐步开阔视野,构成深切厚重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自在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四、拓展考虑:(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
15、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全部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络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花白,借此捉住“鹤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可怜鹤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华夏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博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愤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