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精华要髓】小学数学教案合集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怎样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悟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布置的“看一看活动,重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领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叙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
2、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络。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历体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把握比较结实,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十分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就不睬想。教学目的1.经历操作毛线的经过,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2.在观察比较中把握三种线的特征。3.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小学数学教案篇2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一、教材分析:“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历体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能够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亲密联络,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浸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布置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详细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
4、留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本单元布置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详细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领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亲密联络。二、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领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经过,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3、结合解决问题的经过,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沟通,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络。三、教学中应留意的问题:严密结合购物的详细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须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
5、分讲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记。认、读、写小数的学习经过,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历体验为背景,并在详细情境中进行的。给学生独立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时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沟通,与同伴共享各自不同的策略。老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寻求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升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把解决问题的经过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这不仅是由于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
6、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领会学习计算的需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意图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经过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一样单位数位的数能力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历体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逐步扩大学生自立探寻求索、合作沟通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点下,着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能够让学生独立探寻求索,由于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历体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
7、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能够提供应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立性。四、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关键:联络现实背景,结合详细内容,帮助理解。课时布置:6课时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联络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分辨体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分辨体认照片分别是什么位置拍摄的,领会不同方向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2、能正确分辨体认以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经过一、活动11、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人行道上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观察四周的社区或村落,从不同的
8、位置观察,看到的画面如何,从高楼上或山顶上观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画面是什么样的。2、师:同学们都很留意四周的事物,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不同位置观看附近的社区和村落,同学们都有领会,我们沟通一下。3、师:刚刚同学们沟通了许多观察景物的实际领会,如今请翻开课本第58页的上半部分。从三个不同的位置,拍摄了天安门广场的三幅照片,请你分辨体认一下,各是从几号位置拍摄的。先个人考虑,再与同伴沟通,讲一讲自己是如何想的?二、活动21、师:根据同学们的领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如今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体搭一搭、看一看。2、与全班同学讲一讲,你是如何想的?3、
9、师:两辆汽车从摄影师面前开过,摄影师自拍摄了下面三幅照片,请大家在内标出摄影师的拍摄顺序。与同伴沟通,讲讲你的想法。师:由于两辆车以摄影师面前开过的,先看到什么?车头再看到什么?车身最后看到什么?车尾4、P58、试一试a、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讲一讲图中有哪些物体。b、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吗?c、先尝试解答第1题第2题,并与同伴讲一讲理由。d、师用模型验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像。三、活动3P59、1、连一连先独立观察、填写,再用类似的实物摆一摆、验证。P59-2审题、填写全班汇报沟通想法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
10、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悟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讲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进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把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教学经过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教师的体重吗?请几名学生猜一猜;让猜的学生讲讲教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消克呢?2课件展现场
11、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讲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发问:假如我们如今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3揭示课题:假如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而,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能够用符号“t表示。板书:吨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猜教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悟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进而引出吨这个单位。二、参与理论,充足体验1感悟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
12、的重量(1)感悟25千克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2)感悟50千克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助搬。(3)感悟100千克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悟,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适宜的台阶。2直观感悟1吨的实际重量(1)谈话:刚刚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现10袋大米的情境
13、图)(2)学生按教师所讲的大米袋数讲出相应的千克数。(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讲出3吨=()千克,8吨=()千克,5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5)假设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沟通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领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
14、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1)读一读: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2)算一算:1桶水大约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千克,()块砖重是1吨(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学生举例讲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三、稳固练习,加深认识1填一填:一只河马重3()一只羊重大约45()一个苹果重200()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拖拉机
15、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吨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吨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千克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千克2算一算: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3试一试(多媒体):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1)假如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能够乘坐几个?(2)假如是我们学校83位教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足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1讲讲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
16、获。2课外理论: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假如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采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考虑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