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案(15篇).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三化学教案(15篇)初三化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教师,很有需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采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初三化学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坚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经过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考虑,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
2、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天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质区别,进而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经过】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久长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怎样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想来描绘叙述、解释上述现象。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的确是由许很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终究小到何种水平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如何能力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
3、0个、日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能力数清。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天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参加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考虑,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老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师:如今能否满100mL?生:不满了。师:那么讲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假如把它们混合起来,
4、互相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讲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生: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生:由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师:如今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生:由于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讲明分子的三个基天性质。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老师向学生展现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如今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
5、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切进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生:有无新物质生成。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讲法。假如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现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经过。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鸣。老师给出下面填空题供学生回
6、答并进行小结。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不变,仅_变了;恰是由于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是坚持物质_的最小粒子。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变了,变成_,然后_再从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可分,而_不可分,这就是_和_的实质区别。由此定义:_是化学变化中的_。师追问:分子能否坚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况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老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
7、后作业。【教后感】新课程目的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实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斥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众多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老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承受。成功之处: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考虑,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老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详细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
8、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从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经过,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主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承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留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绘叙述。因而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绘叙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实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三化学教案2【教学目的】
9、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基础知识回首】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能够进行哪些简单计算【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稳固练习】1.有关尿素CO(NH2)2的讲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
10、:4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3.红宝石的重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引导学生考虑】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例1.今
11、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取的燃料是丙烷(分子构造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
12、FeOB.Fe2O3C.Fe3O4D.Fe(OH)3初三化学教案3,又可生成CO,这是碳自己具有的性质,是内因,而O2充分与O2不充分是一个外在条件,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学生的回答联络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探究碳的复原性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讨论,猜测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猜测提出假设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13、CuCO2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1实验设计:1实验装配根据反应物状况和反应条件反应装配与实验室制氧气装配一样。2检验产品CO、CO2CO2石灰水;CO点燃。实验装配如下图一1.C与CuO均为固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配类似。2.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颜色。探究实验装配上图有不足之处吗?图二许多学生发现试管口应堵棉花,当看到教师提供的仪器时时会选择如图二的装配。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
14、科学知识的意识。3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考虑、讨论、沟通得出结论。老师评价总结并点播气密性检验装药如图连接固定翻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操作步骤:气密性检验装药如图连接固定翻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2实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根据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论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指点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现象:黑粉末逐步呈红热状况,有无色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地方出气
15、体不能燃烧,冷却后,试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固体。对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敬客观事实、擅长合作等优良品质。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3.碳与氧化铜反应C2CuO2Cu初三化学教案4学习目的: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绘叙述的方法。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明验成功的关键。教学重点: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惯用科学的
16、语言描绘叙述实验。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学法指点:1.要学好化学,必需认真做好实验,细心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主要,对碰到的现象、问题要擅长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学经过:一、预习导航:1、学习化学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通过以及对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能够和化学原理,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
17、中,能够观察到蜡烛,讲明蜡烛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和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能够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讲明火焰各层中_的温度。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进行加热。(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二、课堂讨论: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假设与猜测:设计实验方案:施行方案-得出结论: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假设与猜测-设计实验方案-施行方案-得出结论-表达沟通4、通
18、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如何去学习化学?三、课堂练习:()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灰烬()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B.蜡烛沉入水底,讲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亮堂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D.蜡烛燃烧后的产品是二氧化碳()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能够确定该气体是: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能力闯关4、取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产生,讲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
19、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讲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讲明焰心有_。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下面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2)吹灭蜡
20、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讲明白烟不是。初三化学教案5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复习,温故而之心。用煤炉烧煤取暖。在过去条件欠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经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假如使用失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想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如何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主要的是找出“煤气是如何产生的?联络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考虑、讨论、回答联络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历体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认识。2.不完全燃烧O2不充分2C
21、O2点燃2COO2不充分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用什么办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假如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用的办法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坚持良好通风,有充分的氧气,使燃料充足燃烧。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初三化学教案6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22、,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天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天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天然界习以为常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兴趣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重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足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实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构成概念。本课
23、学习后,学生能增加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实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方便。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欠妥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详细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兴趣实验)“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跑)等,来推进学习,让
24、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立、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经过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天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天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经过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具体表现出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二、教案:课题分子和原子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知识目的: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
25、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经过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天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定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下通过与别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留意观察和考虑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沟通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构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发展目的:1、坚持和加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考虑、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和理论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26、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天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沟通、总结等探究能力。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仪器药品仪器:锥形瓶、烧杯、打针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讲明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经过中,经常会碰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老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
27、气体剩余.。恰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考和探求,以致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碰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1、“11=2是一个永远恒久不变的等式?一杯水一块糖=?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突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仍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妙,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机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很多
28、不解之谜。进入情景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络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发现问题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妙。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考虑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实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斥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读古诗,品天然,通过兴趣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29、,桃花还是那样笑春风。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乖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预备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讲明什么问题?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经过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讲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同学展现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讲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边听、边看、
30、边疑:是“清水?是“棉花?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棉花沾水*棉花沾酚酞*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棉花沾品红*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考虑问题、讨论沟通,寻找“清水映红桃花答案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不拘一格,根据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立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足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考虑、讨论、争辩到达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
31、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络,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改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到达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问题考虑: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推论一: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类比讲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方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较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
32、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要一根头发的直径长。知识迁移应用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照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一杯水一块糖=?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A组实验:100mL水100mL酒精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33、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的和50mL的水混合。D组实验:取一打针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渐渐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现你们的发现和解释。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知识迁移应用问题考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很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
34、么不一样宽?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考虑: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分组实验、观察、沟通、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从“50mL一杯黄豆50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采取生动的比方,学生能够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实质。能信服地成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切进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
35、知识变得粗浅而易于理解。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考虑与讨论自立学习,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详细指点,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足的发挥。从天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坚持对天然界的好奇,领略天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1、液态水变成蒸
36、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能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怎样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太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演示flash动画模仿(水分解的微观变化)推论四:分子是坚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稳固与提升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能够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经过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在老师
37、引导下考虑分析。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自己没变。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自己也变了。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稳固、深化反复从flash动画模仿(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经过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当学生构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互相比照的角度深切进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自己能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坚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立探究,因而,通过联络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
38、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延伸性研究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跑)考虑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1、谈“加水也奔跑的可行性及意义。延伸学习感受并赞扬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增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领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天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三
39、化学教案7教学目的: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讲出海洋资源包含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重要物质。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主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卫海洋环境的主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讲出海洋资源包含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教学经过: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宏大的资源,被人
40、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土、“能量的源泉。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含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初三化学教案8教学目的: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觉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习以为常的不易产生探究激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绘叙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
41、?在蒸发经过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教学经过: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跑的江河、波澜汹涌的大海吗?生喜欢。问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生水(水分子)。师水是由什么构成的?生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生不知道。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跑的江河,汹涌的大海呢?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生状况变化。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投影第一节水分子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板书水的三态变化投影出示目的投影
42、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问请大家猜测一下,在这个经过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测水分子自己变大了?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数目增加了?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测能否正确初中学习方法?先来观察:不同状况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问从图中你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互相沟通)(学生众说纷纭)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在地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在运动,充斥全部容器或自在地向空间扩散分子间的间隔不同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
43、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讲明图中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一样,图示的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水蒸气时,分子自己没变,分子间的间隔,分子的排列方式,通过刚刚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板书水由固液气时分子数目分子间的间隔不变改变分子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问这样的变化是变化还是变化?生物理变化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问这是什么原因?初三化学教案9教学目的: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互相联络。目的:在了以上知识后,引导联络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
44、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办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处后,布置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含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说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觉地改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
45、捉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实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进而使学生天然的认识到:天然界的一切规律都遭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定性,只要有需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假如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办法。教学建议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能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能否到达这种物质的着火点;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水平,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而急速的燃烧能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能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至于缓慢氧化能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进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知足就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