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虚词.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文言文虚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虚词.ppt(1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文专题古代诗文专题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之乎者也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是极其重要的。
2、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
3、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矣、哉、乎、也、邪也、邪”,现代汉语则用,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
4、无变化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是用法比实词灵活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使用频率比实比实词词高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连接、辅助而成为完
5、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古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
6、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如“于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例如: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自、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对、对于”););嫁祸于人(相当于嫁祸于人(相当于“给给”););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臣诚恐见
7、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被”););业精于勤(相当于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多的虚词,如“其、而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而、乎、何、其、且、所而、乎、何、其、且、所为、焉、也、以、若、因为、焉、也、以、若、因于、与、乃、则、者、之于、与、乃、则、者、之其中,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试题,从总体上来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查语体上来说,都是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查语法,题型
8、也大多是客观性的选择题。同时,法,题型也大多是客观性的选择题。同时,为了降低考查难度和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为了降低考查难度和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考查的内容也都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内容也都是课内课外结合,主要要求考生辨主要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请看近几年广东高考请看近几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1.1.(2006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同的一组是 A.A.竟绐以他事辞去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9、谢罪 C.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乃出 D.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18个常见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言虚词之列。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文段,一句来自教材。A 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以”后接名词,而且都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用、拿”的意思。的意思。B
10、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因”是连词,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于是”之意;后之意;后“因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经、由”的意的意思。思。C C项,加点词项,加点词“乃乃”后均修饰动词,是后均修饰动词,是“才才”的意思。的意思。D D项,加点词项,加点词“为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语作状语,“为为”是介词是介词“替、给替、给”的意思。的意思。答案:答案:B B。2.2.(2007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
11、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A.心恚愤而无如何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何前是而今非也 B.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C.郭具言所苦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A A、“而而”:但、却,表转折;但、却,表转折;B B、“以以”:因为,表原:因为,表原因;因;C C、“所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 D、“于于”,前句,前句“向、对向、对
12、”之意,表对象;后句作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在”之之意,表处所。意,表处所。答案:答案:D D。3.3.(2008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因家庐江寻阳焉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与贼战,斩首数百 C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又破之,奔于临贺 A A项分别为项分别为“于是、就于是、就”;均为;均为“趁机趁机”。B
13、 B项为均为项为均为“跟、同跟、同”。介词。介词。C C项均为项均为“来、用来来、用来”。连词。连词。D D项均为均为项均为均为“到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答案:答案:A A。20094.4.(20092009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其毋令往B.B.发兵捕之,久不得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
14、.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国用D.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德,乃至于此【参考答案】【参考答案】D D【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含义和用法。【解析】【解析】A.A.代词,代李迪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表祈使,当,可。B.B.代词,代亡卒代词,代亡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C
15、.“以何以何”的倒装,用的倒装,用/用来用来 。D.D.都是竟然。都是竟然。20105.5.(20102010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3分)分)A A今俞瑱得之今俞瑱得之 B.B.利为彼有利为彼有 乃令昊玉守之乃令昊玉守之 宜为报仇宜为报仇C.C.降家皆为上所杀降家皆为上所杀 D.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几为所误几为所误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答案答案B B(利为彼有,为,介词,表被动。宜为报仇,(利为彼有,为,介词,表被动。宜为报仇,为,给,替)
16、为,给,替)A 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 C表被动,为。表被动,为。所结构,所结构,D D方位地点方位地点6.6.(20112011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3分)分)A A其智能亦自可韬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语其妻曰B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设炮械 C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妻泣而从之,病果瘳果瘳 D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饿死耳【答案】【答案】B
17、 B(凭,介词(凭,介词/相当于相当于“而而”,表顺承。,表顺承。A A他的,代词。他的,代词。C C他,代罗提督。他,代罗提督。D D将,将将,将近,副词。)近,副词。)在规定考查的在规定考查的1818个虚词中,自个虚词中,自20012001年起,其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30多次)、多次)、而而(20(20多次多次)、乃、乃(20(20多次多次)、其、其(近近2020次次)、之、之(20(20多次多次)、为、为(10(10多次多次)、于(、于(1010多次)、因多次)、因(1010多次)、且(多次)、且(1010多次)。可以看出,命多次)。可以看
18、出,命题者并不因上一年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题者并不因上一年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考查。2004200420112011年高考广东卷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年高考广东卷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年份年份考查词语考查词语题干设问题干设问语句语句2011 其、其、以以、之之、且、且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均选均选自阅自阅读文读文段段2010 之之、为、所、为、所、于于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2009 其、其、之之、以以、乃、乃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2008 因、与、因、与、以以、于于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2007 而、而、以以、所、所
19、、于于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2006 以以、因、乃、为、因、乃、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文段文段与课与课内组内组合合2005 与、且、与、且、以以、而、而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2004 于于、之之、则、其、则、其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共考查了共考查了12个虚词。个虚词。未考:未考:何、若、焉、乎、者、也何、若、焉、乎、者、也而而、乎、何、其其、且且、所为为、焉、也、以以、若、因因于于、与、乃乃、则则、者、之之乃乃:判断词:判断词“是是”以以:动词:动词“认认为为”若若:动词:动词“如同如同”所所:名词:名词“处处所所”之之
20、:动词:动词“前往前往”因因:动词:动词“沿沿袭袭”为为:多义:多义 动词动词 与与:多义:多义 动词动词1 1、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2 2、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3 3、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4 4、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着眼常见,突出重点着眼常见,突出重点立足文中,考测理解立足文中,考测理解 既考用法,又考意义既考用法,又考意义学考兼顾,注重迁移学考兼顾,注重迁移不重思维,只重结果不重思维,只重结果须有重点须有重点须分虚实须分虚实须熟例句须熟例句须善比较须善比较须察语境须察语境须须有有重重点点考测频率高考测频
21、率高古今差异大古今差异大中学教材有中学教材有自己不熟悉自己不熟悉平时常弄平时常弄错错须熟须熟例句例句考学兼顾考学兼顾新旧沟通新旧沟通熟记课文熟记课文温故知新温故知新一、而一、而吾尝跂而望矣吾尝跂而望矣弃甲曳兵而走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寡人)项王按剑而跽曰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接状语和谓语,译为为“着、地着、地”或不或不译。译。1.作连词作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惑而不从师惑而不从师表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然而、可是、却。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
2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也。表假设关系,连接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果、假使”。呵剑阁峥嵘而崔嵬。剑阁峥嵘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蟹六跪而二螯。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而且”、“又又”、“和和”或不译。或不译。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而且而且”、“并且并且”、“就就”或不译。或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
23、不在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2.作代词作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你,你的。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已。如是如是而已而已。臣鞠
24、躬尽瘁,死臣鞠躬尽瘁,死而后而后已。已。俄而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大呼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得其尸于井促织促织 已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而已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罢了”。【而后而后】才,方才;然后。才,方才;然后。索引索引1.1.疑问代词疑问代词大王来何操?大王来何操?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妻子愁何在。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予尝求古仁人
25、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其间旦暮闻何物其间旦暮闻何物?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何时而乐耶?作宾语,什么,哪里作宾语,什么,哪里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为什么”。作定语,什么、为什么作定语,什么、为什么 二、何二、何(未考)(未考)呵2.2.副词副词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文言文 虚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