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后现代心理学.ppt
《西方心理学史-后现代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学史-后现代心理学.pp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心理学史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吕小康后现代心理学n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建构主义是一个松散、驳杂的思想体系,尽管对其“家族相似性”有过不少抽象讨论,但作为现实存在着的却是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建构主义。目前较为常见的分类法是将建构主义划分为六种类型,与心理学联系密切的社会建构论是其中一种。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社会背景n饱和社会(saturated society)的出现技术饱和n新理论、新技术如基因密码的破解、生物克隆技术、数字化的信息传输、智能机器的开发和应用、航空航天技术的层出不穷使得社会各领域日趋饱和。知识饱和与信息饱和n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员的流动性,信息通
2、讯产业的发展更使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超越时空,互联网向人们提供了巨大无比的信息源。n生活在饱和社会当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被各种各样的技术、知识、信息所堆积、填满,很难找到剩余的空间。n关系饱和在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家庭、邻居、同事等很小的范围内。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那种小圈子里的生活已成为历史。随着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人走马灯一样闪现,人们所介入的关系无论是数量还是形态都急剧增长,最终淹没在后现代社会关系的海洋中;这种海量社会关系发展到极端的情形就是关系饱和。被殖入的自我被殖入的自我n饱和社会将人们暴露在众多他人的面前,在与大量不同
3、文化、职业、年龄、性别、阅历背景的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得了关于各种不同文化个体迥异价值理念和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观摩了大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日常习惯。n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出现,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往往表现出明显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人格特点。自我经历的这种变化和矛盾正是后现代社会技术饱和、信息饱和、知识饱和、关系饱和带来的“自我殖入”(populated self)的结果,表现为人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中会遵从不同的游戏规则行事,不再恪守单一话语背景下的自我认同。后现代的“多重心灵”n“人们在喧闹的当代生活中发现了新的感觉或意识丛,或者说新的自我意识集。这种多重感觉、意识并存的状态可称
4、为多重心灵,是使个体产生多重认同的各种自我侧面(Gergen,1991:7374)。”“多重心灵”的特征n现代理性的退隐随着关系自我的不断扩充,后现代人很难再找到现代意义上“真实”自我的感觉,因为在某一种关系情境中被视为理性的东西,换一种关系情境就会遭到质疑或感觉荒谬;在其他文化当中追求原有文化中的理性或旧有的自我认同,原本“好的理性”有可能会被斥为无知、虚假或谬误。n原有自我的断裂或迷失由于每一种关系都在丰富和发展着人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一个拥有多重心灵的人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会怀有多种期待。在纷繁多样的生存方式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成为了后现代社会中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n1985年,格根在美国
5、心理学家所发表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Gergen,1985),标志着社会建构论研究范式的正式形成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体系开始建立。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n我们借以理解这一世界的术语并非由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本身所规定。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不是归纳的产物,也不是建构和检验基本假设的产物。n我们用以理解这个世界的术语植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因而是社会的人造物,也是历史的产物。从建构主义者的立场看,理解过程不是为自然力量所自发驱动的结果,而是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们积极主动共同合作的事业。n某种特定的理解方式被人们接受、认可或支持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并不取决于其观点的经验有效性,而取决于社会
6、过程(如沟通、协商、冲突、修辞等)的变迁。n经由协商产生的理解方式对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与许多人们参与其中的其他活动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本身构成了社会行为,从而与人类的一切活动相纠结(Gergen,1985)。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自我理论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自我理论n1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现代自我的批判现代自我的假设n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知者”与“被知”分离、对立,假设客观世界“存在于那里”,而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n概念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人说话或写作是对其内心世界的表达;n人的语言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词的意义构成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征。n现
7、代文化的基础信念如果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是准确的,并能用准确的语词或概念表达我们的知觉,别人将通过我们的表达获得知识;科学家的职业就是向社会提供知识;与诗歌、艺术等相比,科学知识更为可信;n以上信念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民主政体、道德法律等社会体制中根深蒂固,几乎从未受到质疑。社会建构论的观点n主观与客观的分离与对立n既然哲学家无法证明真实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无法证明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真实世界的存在,就应该允许别人做出另类的假设,后现代建构主义、关系主义的自我观由此成为议题。n社会建构论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消解主客体的界限,去除“世界”和“心灵”的本质假定,将视点移向日常生活、社会互动或话语实践。n
8、言语或行为能够如实地表达内心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仅不知道我们真实的思想、感觉和愿望,而且事实上,我们甚至不能确定我们拥有这样一些精神事件。我们甚至不能真诚地说我爱你,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拥有爱(Gergen,1999:12)。”现代心理学研究主要是通过人的行为反应和言语表达反推人的心理,纸笔测验、口头报告等研究方法都基于言语与内心世界统一的前提假定。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质疑使人们认识到言语未必能够准确地表征内心世界,进而质疑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合法性。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描画吗?n德里达:不是我们在用语言,而是语言在用我们;不是我们说“话”,而是“话”说我们,是话语通过我们、借
9、我们的口在言说。n当我们作为记者、目击证人、科学家或普通人给予某个事实以“准确的”、“真实的”描述时,我们不是按照“它其实是什么”来描述,而是按照特定的游戏规则,根据“真理应该是什么”来描述,或者换句话说,根据群体对于“什么是真理”的约定来描述。心理二重区域(李强,2000)n人们的心理存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可以对外公开的区域,另一个是不对外公开的、保守秘密的区域。n这样,就存在两重自我,一重是可以对外公开的自我,另一重是不对外公开的自我。n其实,两个心理区域的现象在人类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有个人的隐私要保守秘密。n对于喜欢直来直去的民族来说,往往第一个区域比较大,第二个区域比较小。相比较而言,
10、中国人的心理二重区域现象显得更为突出。其突出性在于,两个心理区域常常有重大差异,有时甚至处于完全互相对立的状态,比如有意识地说假话。问卷法遇到的问题n第一,掩盖事实欺骗对方n在调查对方的收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常遇到的情况:n“装穷”、“藏富”说穷不惹事,说富招是非n“显富”生活上并不富裕,但是却总在别人面前显示富裕、富有,究其原因,除了一般好面子外,还有经营上的原因。一个人越显得富有,则人家越会认为他有较强的偿还能力,从而愿意将钱借给他,反之则借不到钱。当你询问他们的收入时,明明收入较低却回答收入较高。n所以,要想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中国居民的收入情况是异常困难的。第二,两套话语体系。n一套是
11、在公开场合、会上讲的;另一套是在私人场合、会下讲的。n入户问卷调查,是在家庭里进行的,似乎人们应该用的是私人的话语体系。但在回答一些有政治色彩的、有关形势判断的、有关政府政策的问题时,人们还是习惯于使用标准的会议语言话语体系。n有时候,被访者也使用私人的话语体系,但是家里其他人常常会提醒他,说:“喂,你这样说不行呀,要和国家政策一致嘛!”n第三,内外有别。这里的“内”是指国内人,“外”是指外国人。n第四,失去自我。一个人长期处于冲突的心理二重区域的状态下,久而久之,内在区域会越隐越深,外在区域会形成一种本能反应。在回答任何问题时,都会先用外在区域作应付。在做问卷调查时,被访者完全是在用一套“官
12、方说法”在回答你的问题。这样的被访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自己的观点。他们自己已经完全忽略掉了自己的观点,完全失去了自我,他们认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意愿是没有用处的,还是“官方说法”管用,所以就用官方说法回答问题。n第五,“个体本位”与“集体本位”态度测量就是建立在这种个体本位基础之上的,它的前提是每一个个人的态度都有差异,把每一个个人的态度累积起来形成群体的一般态度。然而,中国大陆社会更倾向于是一种集体本位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更注重于以集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在某一调查场合有同村的或同单位的A、B、C、D同时在场,当你询问抽样抽中的被调查者A时,A会频繁地征询B、C、D的意见,A认为B、C
13、、D的观点就是他的观点,B、C、D也常常会代替A回答,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当然是一致的。n第六,两套记录体系。n很多村子和基层单位都有两本账,两本账上所记载的有关产值、利润等基本数据是不一样的。一本是应付上级领导的,另一本是留给自己看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自我观 n建构的自我内在心理结构的存在只是一种推测。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只有人的行为,“心理结构”、“自我”、“人格”都是为了说明、解释人的行为而构想出来的并对人的行为反过来起制约作用的概念。就像早期的“黑洞”概念一样,人的“自我”正是这样一种“可能的存在”。“爱”及“关心”等概念就经历了由外在行为向内在心理的位移,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14、或人格特征 n既然内在本质的自我不是一个已被证明的存在,就应该将视点由人的内心结构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作用过程。n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的自我;内在心灵是一个流动的舞台,人的自我是被社会所建构的,而且永远处在被建构的“途中”。建构的自我的两个面向n由社会建构的自我单个人的“自我”是在社会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这并不等同于“社会文化决定了人的自我”。建构的内涵在于,对于某一个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见解;而一旦在共同体内达成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就会成为贴在个体身上的“标签”而产生“标签效应”,换言之,“共识”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n“作为建构者的自我”社会性知识如何经过个体的个
15、性化重构,内化成个人的知识;以及经过个体创新之后的个体性知识如何再次进入社会过程,最终转化为社会性知识。人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或“建构者”。如前所述,“建构”不同于“决定”,而是一种创造。现代心理学中人的“创造性”是需要培养的,而且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创造是内在于人的本性的基本方面,也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关系的自我 n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往往表现出迥然相异甚至完全矛盾的人格特点。比如人在出席朋友聚会时的随意举止与公司开会时的严肃谨慎的言行仿佛判若两人。n我们无法在多样化的人格表现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哪一种是“真实的你”,因为它们都同样真实。n“每一版本
16、的你都是你与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反映,每一个你都是被社会建构的,存在于最终构成你与周围关系的某种际遇之中”一切所谓“对内部心理状态的描述”,诸如“我爱”、“我恨”、“我烦”都不是我们从前所理解的那种“对内在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某种外部社会关系的反映。n在当今社会中,现实生活就是随时准备好“一张脸”,去面对那些你将要见到的脸,至于你应该准备怎样一张脸,则取决于你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张脸,也就是说,你具有怎样一个自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面对的是怎样一些人。n在被你“做”出来的无数张脸中,哪一张代表了“真实的你”?n回答是:它们全都是“真实的”,又都不是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真实”;这种“真实”只是在特定
17、的关系当中有其意义。对话的自我 n人成长于由对话所产生的意义当中,生活中的“意义”是在长期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n任何种意义都存在于对话过程中,存在于对话者的关系中。例如,“Nice to meet you.”必须取决于话语情境和对话者双方的关系才能具有意义,并达成相应的共识。n既然意义并非来自“反映”,而是取决于对话过程,那么参与者就必须停止“独白”,加入对话,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对话”不仅仅是一种人文精神或社会理想,而是人自身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人以对话的方式生活,没有对话就没有人。话语(discourse)理论 n内容型话语理论针对话语本身做文本分析,将话语理解为反映惯习、常识和
18、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文本,其中潜藏着大量“隐喻”和“叙事”,正是这些隐喻、叙事形塑了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定义。研究通常以人们日常谈话或写作中的隐喻和叙事为解析重点,旨在表明日常和科学话语背后的“潜台词”。n过程型话语理论“宏大社会建构论”,强调语言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所思、所言,而且形塑了我们能够做什么,或者对我们而言“什么事情能做”。换言之,话语不仅建构了人的思想,而且建构了人的行动。话语和话语分析 n什么是话语?一种参考框架或概念背景,我们的言谈凭借它得到解释。“话语”作为建构某个对象的陈述系统,包含了一系列的意义、隐喻、表征、影像、故事等。任何可以从中读出“意义”的东西,例如服装、建筑、广告等,都
19、可以作为一种或多种话语的显现,并因此被称为“文本”。作为建构事物或现实的“一套意义、表征或陈述系统”,“话语”的功能类似于库恩的“范式”;一个社会的主流话语可被看做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共识”。话语分析 n作为研究立场的话语分析 反对传统心理学将人的行为控制点内置于“心理过程”或“精神实体”,而是强调语言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情境性或“定位”作用。话语分析以谈话和行动(即文本)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兴趣一方面在于关注各种社会实践产生的根源,即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为某种特定话语所建构,如“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则关注“说话者”如何利用话语策略,建构某种主导社会实践的描述,或为自己建构某种特殊身份,并使之合
20、法化,例如对种族主义的话语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 n(a)、选题(research questions)。话语分析所关注的是文本自身,即其中所隐藏的话语的建构性、建构方式和建构过程;n(b)、取样(sample selection)。话语分析更倾向于选择少量典型的文本做深度研究;样本的数量最终取决于研究的问题;n(c)、录音与文本的收集(collection of record and documents)。原始录音和文本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研究对象的话语实践,同时展现对于同一事物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建构方式;n(d)、访谈(interview)。在话语分析研究中,访谈对象言语和行为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心理学史 后现代 心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