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注解课件.ppt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古书注解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目录目录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三、古书注解的内容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五、古书注解的体例六、古书注解的方法六、古书注解的方法训诂训诂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存在于古籍正文中)礼记乐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一、古书注解的历史
2、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2)注释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2.注释的兴盛两汉(1)原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封建政府的提倡主观因素 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注释特点: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重要古训: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等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
3、: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特点: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2)重要古注 魏 王弼老子注 西晋 郭象庄子注 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宋 孙奭孟子疏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借注释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为“六经注我”。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5.注释的复兴清(1)复兴的原因: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2)重要古注 朱熹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一、古
4、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有: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有: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释全章大意(一)释词1.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如:(1)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注为:“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也。”(2)国语齐语“升以为上卿之赞”韦昭注“赞,佐也。”2.注释篇题,如:赵岐在孟子章句离娄中注释“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二)串讲又称“解句”,指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以阐明句义。如:(1)郑笺对“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数令恩德来顾眷我。”(2)诗经邶风古风中“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愈亲也。”(三)释词并串讲释词与串讲同时使用。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四)通释全章大意归纳篇章大意,有时还分析篇章结构。1.归纳篇章大意 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
6、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2.分析篇章结构 如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叙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一)正字注音 周礼春官大宗师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熹集传:“夭,于骄反。”前一个为正字,后一个为注音。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二)指出词语的出处 有时,古书注解的内容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如:李善注李密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曰:“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又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曰“孔从子。孔子曰。吾于狼
7、狈见圣人之志。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又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曰“毛诗曰。既优既渥。”(三)释义即对文章中较为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注“保,爱护也。”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四)注明典故 西汉扬雄的赋解嘲:“夫上世之人,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李善文选注:“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叔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
8、解嘲中的“解缚而相”是指管仲相齐桓公事。“释褐而傅”是指傅说相武丁事,典故出自墨子,李善进行注解时注明了用典来源。(五)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如:杜甫春望中,仇兆鳌注“此忧乱伤春之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淓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注文前面划分段落,诠释大意,对于阅读和鉴赏这首诗的读者很有帮助。(六)阐明思想或表达观点 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有的是寄寓注者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如楚辞离骚“恐修名之不立”王逸注曰“屈原建志清白,贪流名于后世也。”洪兴祖补曰“屈原非贪名者,然无善名以传世,君子所耻,故孔子曰伯夷
9、、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七)串讲意思对古书中的某一句或文章整体进行串讲。例如诗经硕鼠,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硕鼠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讲解。(八)说明修辞说明所注解的内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注解说明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到了“兴”的手法。(九)考证人名地名与考核史实对人名地名进行考证或对史实进行考核。例如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正义:“楚州淮阴县也。”淮阴侯列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
10、食。”索隐案:“下乡,乡名,属淮阴郡。”以上两个例子对地名进行了注解。再如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裴骃集解:“张晏曰:涉,姓;间,名。秦将也。”对人名进行了考证注解。(一)曰、为、谓之 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于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加以细微的区别。被释词放在其后,略等于现在的“叫做”。格式:释语+“曰、为、谓之”+被释词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另外,“谓之”又可作“之谓”
11、,意义不变。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二)谓 标明被释词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也可用来串讲文意。荀子劝学:“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之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注:“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三)貌、之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略等于现在的“的样子”。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2、”朱熹注:“沃若,润泽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四)犹 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意义只是近似,略等于现在的“如同”或“等于说”。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五)之言、之为言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的“声训”。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1.“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
13、辩读为变。”“辩”原是辩论,借作变化的“变”;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2.“读如”“读若”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读如”不仅拟音,有时也指明假借。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七)如字 这是古书注解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读它的本音。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注:“从,如字。从,随也。”(八
14、)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古书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就是注明虚词。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一)传注体 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诂、训】: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雎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
15、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注】:现
16、在通用的注释名词。“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二)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疏】说文:“疏,通也。”“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称解释经文的为“注”,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义”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古书 注解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