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政治经济学概论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概论章.pptx(4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商品与货币商品与货币商品与货币第一节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从商品开始,对商品及商品经济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第1页/共408页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起点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初是从商品经济关系中萌芽并发展的。第2页/共408页二、分析商品经济关系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最简单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第3页/共408页马克思资本论:商品(价值)货币 资本 运用科学抽象法,抛
2、除经济发过程中的偶然现象,从最抽象,简单的规定开始,逐步上升到较具体,较复杂的规定,用本质说明现象,正确地反映了经济范畴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清晰的展现出来。第4页/共408页 三、逻辑再现了历史 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与它们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在排除了历史发展偶然因素的基础上清晰地表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逻辑再现了历史。第5页/共408页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二因
3、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经典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基本规定: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使用价值)通过市场交换(价值、等价)第6页/共408页一、使用价值 定义: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1、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决定的;第7页/共408页 从使用价值质的方面看,不同种类的商品体,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一种商品体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的多方面的使用
4、价值,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被发现和利用的。第8页/共408页 从使用价值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用不同的计量单位,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计算不同使用价值的量时,往往用不同的计量单位。物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社会习俗。第9页/共408页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作为社会财富实体的使用价值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永恒范畴。因此政治经济学不直接把使用价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10页/共408页3、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把使用价值纳入研究范围,是因
5、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第11页/共408页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本质因素,但价值是内在于商品的东西,因此,考察价值要从其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入手。第12页/共408页1、交换价值(价值表现形式)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 只绵羊=2 把斧子 在该等式中,2把斧子是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或一般形式:1只绵羊 =若干单位的货币 第13页/共408页借助于交换价值,可以认识到内在于商品中的价值属性借助于交换价值,可以认识到内在于商品中的价值属性:2、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 认识方法:思维抽象力
6、作为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不同商品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别。商品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质上相同,从而可以在量上互相比较。第14页/共408页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值的统一表现形式:货币 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都凝结有相同的人类劳动。第15页/共408页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第16页/共408页 西方主流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价值理论。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古典经济学不完善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
7、论;供求价值论;服务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要素价值论等 第17页/共408页 这些都是经济学家长期探寻商品交换比例变动的背后究意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各种努力。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证明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基础。第18页/共408页4、价值的本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等价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本质属性。商品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实际上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因此,一般人类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第19页/共408页“价值”作为理论范畴,表现人类经
8、济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特定的劳动交换关系,因而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第20页/共408页价值概念价值概念价值概念价值概念小结小结小结小结价值实体: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其他一定量商品或货币)价值本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等价交换劳动的 关系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21页/共408页三、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系关系 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一不能成为商品。一方面,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一种物品必须具有价值属性,才能成为商品。第22页/共408页 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不可能同时既占
9、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得到商品的价值。第23页/共408页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这个矛盾在商品交易成功时得到解决;交换不能完成时,矛盾就充暴露出来,这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意味着陷入困境。第24页/共408页思考: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与货币思考: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与货币思考: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与货币思考: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与货币 由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因此内在于商品中的使见价值和价值都必须取得独立的存在形式,这种必要性使货币产生。货币产生的必要性隐藏在商品二因素的对立当中,随着商品交换规模
10、和范围的扩大,货币由此产生。第25页/共408页 在货币产生之后,商品内在二因素的矛盾就发展为外在的对立,商品世界表现为对立的两极,在一极,所有的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在另一极,所有的货币都是价值的独立的存在形式。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使用价值),获得货币(价值);购买者支付货币(价值),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第26页/共408页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既然是二重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
11、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马克思)。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第27页/共408页一、具体劳动 定义: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特定种类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形式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使用工具、操作方式及结果来区分的。第28页/共408页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多样性是具体劳动多样性的表现。各种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作为经济范畴反映人与自然的永远存续的关系理论范畴,是永恒范畴。第29页/共408页二、抽象劳动 定义:从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意义上考察的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科学抽象法的运用第30页
12、/共408页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指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共同的一面,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第31页/共408页 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互相比较。不同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交换,就是指按照耗费劳动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第32页/共408页 抽象劳动作为理论范畴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它体现或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因而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所有经济时代的劳动都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但并非在所有的经济时代人
13、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都需要在抽象劳动的意义上来考察。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是实现商品经济关系的必要。第33页/共408页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1、统一性表现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商品具由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第34页/共408页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第35页/共408页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
14、矛盾 商品生产者所进行的具体劳动顺利地转化(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被当作社会承认的有用劳动。生产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如果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生产者则陷入困境。第36页/共408页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体现的。商品(使用价值)顺利地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具体劳动便还原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得到解决;反之,则意味着矛盾得不到解决,这会使生产者陷入困境。第37页/共408页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进一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映出来。第38页/共408页
15、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创立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但存在很大的缺陷,由于没有科学的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也就不能了解什么劳动形成价值,由于其劳动价值理论的不完善,因此在其理论体系中充满着矛盾。第39页/共408页 无法科学的解释生产各种具体劳动生产的不同商品却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的问题;不能科学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经济现象;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的实质。第40
16、页/共408页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创立的,并成为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第一、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科学的基础之上。第41页/共408页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进而论证了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
17、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的实质。第42页/共408页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基础之上的。第43页/共408页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二重社会性质二重社会性质二重社会性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产生的
18、根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二重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第44页/共408页1、私人劳动性质及其表现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他们自己的事,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他们自己所有和支配;商品能否卖出去,是赔是赚,也由他们个人承担风险,这就使得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并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第45页/共408页2、社会劳动性质及其表现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生产的,他们生产的商品都是由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因而商品生产者
19、的劳动又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劳动社会性质不是直接表现出来,需要借助于交换得以表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第46页/共408页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及其表现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既相联系:同一生产商品劳动二重社会性质。又相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以直接私人劳动的形式存在的,它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的表现出来,而要经过一个转化过程。这使二者之间产生矛盾。第47页/共408页 矛盾主要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虽然是为出卖而生产的,但如果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花色、品种、规格、质量),那么私人劳动就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产品卖不出去
20、)。第48页/共408页 即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所需要的,但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也可能不是社会必要劳动:如果个别劳动耗费多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或者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总耗费超过了社会需要的限度,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全部卖出去,私人劳动就不能在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第49页/共408页 换个角度看,这一矛盾的两点表现实际上说明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私人劳动的产品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二是私人劳动的耗费量必须符合和社会的需要量。第50页/共408页 解决矛盾的途径:交换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即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是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能
21、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是商品生产者顺利地出售商品。第51页/共408页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产生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同时又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反映和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第52页/共408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产生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特定经济条件的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使得不同商品生产者必须在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意义上比较劳动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抽象劳动、价值是历史范畴:是对这一特定阶段商品生产者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第53页/共
22、408页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如果交换成功,商品全部卖出,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矛盾得以解决,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全部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耗费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就能得到补偿,商品生产者就会赚钱;反之,若交换不成功,商品不能卖出或不能全部卖出,私人劳动就不能或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耗费不能得到补偿或不能得到全部补偿,就可能赔本甚至破产。第54页/共408页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由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私有制
23、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推动了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使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化的发达商品经济。第55页/共408页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劳动量的大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第56页/共408页 但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劳动时间,又不能是劳动时间的自然长度。在衡量同种商品价值量时,必须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比较不同商品价值量时,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
24、复杂劳动。第57页/共408页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别形成个别劳动时间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差别,个别时间不能决定商品价值量。社会衡量同种商品价值量必须是同一标准(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第58页/共408页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或大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者所具备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25、度”是指劳动者的状况。第59页/共408页例:生产某种商品有三类生产条件不同的企业,个别劳动时间分别为 A类企业:1小时 B类企业:2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类企业:3小时 如果大多数企业生产该商品耗费的时间是两小时,则构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第60页/共408页3 3 3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作为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决定的规律:支配着生产者的行为。商品生产者必须使个别劳动时间符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概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