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与发展平衡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探析.pdf
《基于保护与发展平衡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保护与发展平衡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探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基于保护与发展平衡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基于保护与发展平衡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探析探析 王峥 摘要: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村数量的锐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在国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中国各地乡村。各地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然而,传统村落规划不同于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急于求成给传统村落带来的破坏比自然损坏、建设性破坏更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传统村落规划面临的问题,剖析规划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解析出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
2、异同,深入探析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而提出符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平衡的规划策略。关键词: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名村 评价指标 传统文化 平衡 规划策略 引言 自 2012 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目前,全国已有 2555 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 2015 年,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也加入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学术界、设计界等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热忱空前高涨,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多,过去被忽视已久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如火如荼的进入公众的视野。1 当前传统村落规划面临的问
3、题 1 1.1.1 博物馆博物馆式的式的静态静态保护误区保护误区 1.1.1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混淆,对村落文保式的保护过于强调原真性 传统村落保护概念的不清晰是传统村落保护误区的主要来源。传统村落不同于历史文化名村,民居不是文物,村落传统历史要素并未达到文保单位的深度。现阶段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不及数量极少的历史文化名村。因此照搬历史文化名村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是不符合现状要求的。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大多经历了千百年风侵雨蚀,建筑材料的老化、整体形态的劣化、使用功能的退化都已达到空前的地步。随着现代化发展,旧式的房屋格局及构造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居民的居住需求。规划
4、过程中,由于对村民生活需求的忽略,对传统风貌民居采取文保式的保护过于强调原真性是不符合现状村民生活或需求的。1.1.2 盲目划定村落保护范围,限制村落的发展 由于地域性差别较大,传统村落居民点分散程度不一,在规划过程中仿造历史文化名村划定核心保护区会主观扩大保护范围。这不仅会将毫无价值的建筑划到保护范围内,而且没有给村落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严重地限制了村落的发展。1 1.2.2 片面强调片面强调发展发展为主的为主的误区误区 1.2.1 借保护的名义无节制发展,使村落传统风貌凋零 基层政府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认知的不足,一边申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并拿着获得的政府安排经费在做整治,一边按着自己所
5、谓的新村建设模式大兴土木,肆无忌惮地进行无序扩建、改建等。结果就是传统村落保护变成了美丽乡村建设。1.2.2 村庄的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侵蚀传统文化 职能部门在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分配问题上,始终没有准确的标准参考。一些传统村落被整体商业式开发,例如“乌镇模式”的古北水镇等。在村民整体迁走的同时,村庄也丧失了其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开发适用于少数资金充裕、建设条件适合的村落,不适用推广。1.2.3 村庄建设盲目跟风,传统建筑整治措施采取城市建筑的简单复制 传统村落与普通的新农村不一样,采取城市建筑和生活方式的简单复制显然是不可行的。任何影响传统风貌的建筑都应该予以整治。同时对于一些
6、传统风貌较好的村落,是采用旧村整治,或是建设(或另建)新村,还是农村传统建筑和生活生产方式在保护理念上的有机更新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特征 2 2.1.1 通过对比通过对比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明确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与发展内容内容 2.1.1 概念对比 表 1 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概念对比分析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传统村落 出台时间 2003 2012 评选单位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 必须条件 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 形成较早 丰富的传统资源 村落主体 文物
7、传统资源 公布数量 共 6 批次 288 个村庄 共 3 批次2555 个村落 2.1.2 评价指标对比 2005 年,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在评价体系指导下,全国已经进行了六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工作。2012 年,国家住建部颁布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至今为止,已经指导了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表 2 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对比表 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共 2 项)因素(共 12 项)准则(共 3 项)因素(共 20 项)价值特色 1、镇
8、或村庄建成区文物等级与数量 传统建筑 1、久远度 2、稀缺度 2、镇或村庄建成区历史建筑数量 3、规模 4、比例 5、丰富度 3、重要职能特色 6、完整性 4、镇或村庄建成区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规模 7、工艺美学价值 8、传统营造工艺传承 村落选址和格局 9、久远度 5、历史环境要素 10、丰富度 6、历史街巷(河道)规模 11、格局完整性 7、核心保护区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空间格局特色功能 12、科学文化价值 13、协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14、稀缺度 15、丰富度 8、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 16、连续性 9、非物质文化遗产 17、规模 保护措施 10、保护规划 18、传承人 11、保
9、护修复措施 19、活态性 12、保障机制 20、依存性 表 3 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表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与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 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目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 中国传统村落评选 评价结构 准则层 2 3 子准则层 12 12 评价因素层 23 20 总结 结构清晰 结构清晰 评价因子 多以面积、规模、数量为评价因子 多以久远度、稀缺度、丰富度、完整度为评价因子 总结 评价客观性强,名副其实 评价时主观性较强,传统村落相差甚大,难免出现擦边球 评价主体 文物 传统建筑 历史建筑 村落选址和格局 历史街巷 非物质文
10、化遗产 历史环境要素 空间格局 职能特色 生活延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总结 评价主体均为当地政府确定公布的文保、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等,主体明确,且主体历史价值较高。但是缺乏村落选址和格局的科学价值类指标 传统建筑没有明确定义,指标体系中的传统建筑定义为1980 年以前的建筑均为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没有清晰的定义。规划者、行政人员没有统一的概念、标准 评价指标 定量指标 90%43.10%定性指标 10%56.90%总结 以定量指标为主,易于实施,客观性强 定量指标较少,定性指标采集主观性较大,加之指标定义不明确,对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影响较大 评价因子权重 价值特色 70 分 传统建
11、筑 100 分 保护措施 30 分 村落选址和格局 100 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 100 分 总结 分值较为细化,注重保护措施 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比重;定性指标同类分值差距较大 2.1.3 传统村落量大面广,难以简单复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方式 通过概念对比,历史文化名村必须建立在文物特别丰富的基础之上,而传统村落则只是在形成时间和资源的传统性上做了定义。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 2555 个,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仅仅 288 个。两者数量相差巨大,因此传统村落在保护措施、发展方向上难以参考历史文化名村。例如河南省仅有的 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均位于豫北,而传统村落却大多分布于淮河以南的豫南,汉
12、文化的豫北风格与楚文化的豫南风格相差甚大。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相对于传统村落无很大的参考价值。2.1.4 两者保护主体相差甚大,后者难以参考前者有关保护范围的划定 通过评价体系对比,历史文化名村多是定量指标,大多是数量、面积、比例等直接度量的数据作为评价标准,且评价主体明确,有很强的客观性。而传统村落大多是定性指标,评 价主体包含面太多,主观性较强。因此,在划定保护范围时,难以仿造历史文化名村将相关历史要素划入到保护区内。例如关于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传统程度”、村落风貌协调的程度等,都是由规划人员主观确定的。在划定保护范围时,难免会将一些传统程度较低甚至并无传统价值的建筑划进来。也可能会
13、漏掉一些有传统风貌的建筑。综上所述,在制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时,对于保护的范围划定很难照搬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标准。2.1.5 传统村落评价因子主观性较强,保护主体及措施难以明确 通过评价因子对比,历史文化名村指标因子主要以物质形态为主,如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而传统村落主要体现传统建筑群、村庄格局的地域性、典型性特质,除了这些历史沉淀,还有其他建筑营造应用的传统材料、工艺等工艺美学。历史文化名村评价主体偏向于客观性的物质形态,而传统村落偏向于主观性的非物质形态。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主体并没有历史文化名村明确。在传统村落保护对象认定时,仅仅参照历史文化名村是不够的,还要增加有关地域性、民族性的物质以
14、及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内容。在保护措施方面,传统村落不可复制历史文化名村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根据村落内村民的人居环境、村民居住需求以及传承需求而分别提出保护措施。2.1.6 传统村落更加强调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性 通过评价因子权重中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措施占 30%,而传统村落并没有此项,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重相较于历史文化名村多了很多。对于已经制定了保护措施,并对保护主体实施了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而言,保护规划的对象很明确,并且物质形态保护占了绝大部分。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主体除了少部分的文保单位,传统建筑以及村庄选址布局,非物质形态保护占着比较重的位置。传统村落相较于历史文化名村,更加强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保护 发展 平衡 传统 村落 规划 策略 探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