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基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基础.ppt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什么是有效教学?一、什么是有效教学?1、有效教学是从美欧引进的教学名词,它的英文表达是:effective teaching或effective instruction.2、在英文中有效的有两个词(形容词):effective解释为有效的、生效的,着重于“产生某一期待效果”。efficient解释为有效的、有效率的,着重于“产生预期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和精力”。第1页/共23页例句:The new drug is very effective.(这种新药很有效。)A skilled surgeon is efficient.(熟练的外科医生的工作效率是高的。)可见,“有效教学”不包含“效率
2、”的意思,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按中国人传统的说法就是“好的课”。第2页/共23页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做什么?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做什么?实现有效教学关键是教师。一、学习是什么?学习是教育实现的方式。鲍尔和希尔加德的学习论中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的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潜能的变化。”我国学者认为:学习是指人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第3页/共23页二、人在学习过程有两种基本模式:同化:新知识被原来知识所接纳。顺化:新知识一时无法为原来的知识所
3、接受,则要对原来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组乃至改造,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化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建构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一是要有情境,学习者要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性活动,即与情境相互作用。二是学习者要有一个自已原来的知识,并且是有结构的。第4页/共23页三、人类的学习是个建构过程。学习的发生必须具备情境、实践、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几个基本要素。因此学校教学必须为学生学习创设这几个学习发生的基本要素。四、结论:1、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已主动建构的过程。2、学校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生发生建构所必须的那些基本条件,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3、教师的主导应是个有目标的活动
4、,这个目标是课程、教材所规定的目的和目标。第5页/共23页三三、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每个教学环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每个教学环节应当怎样做节应当怎样做?一、分析教材和明确教学目标。分清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资料八p3)1、教学目标的确定(资料七p910)。1)、教材结构和认知结构分析。2)、确定每个小知识单元学目标要求的层次。课程目的-教学单元的要求,确定要求从低到高怎样分布-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的要求要适合学生的起点认知和能力。第6页/共23页 4)、教学目标的表述三原则:用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示目标;用行为词语表示结果;找不到适当的行为词语时,用迂示例把内部心理活动表现为外显行为。5)
5、、教学目标表述的五要素:学生;行为;结果;条件;标准 2、熟悉和分析教材 1)、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完成自已对教材的表征,形成自已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7页/共23页 2)、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已有的、可能的表征、理解、体验。3)、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表征、理解、体验与学生的表征、理解、体验结合起来。4)、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呈现方式。5)、确定教学目标和熟悉、分析教材是在不断交互进行中深入并完成的,不是截然分为两段进行的。第8页/共23页 3、存在下面的问题导致低效。1)、把课程目的当成教学目标。2)、以教师的表征、理解、体验的方式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3)、完全以学科知识的逻辑
6、呈现教学内容。第9页/共23页二、设计教学方案: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教师组织、引导方式。1、完成两项设计工作,一是这节课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模式选择。一是教学框架结构的每一个阶段教师和学生行为的设计-教学的预设。2、教学设计要尊循的两个原则: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是教学的起点。告诉了我们设计的起点。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建构过程。告诉了我们怎样预设。第10页/共23页 3、存在下面的问题导致低效。1)、假定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什么都不知道,是一张白纸,任教师去涂抹。2)、假定学生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所描写的那样,是理论化的学生。3)、假定学生是教师自已感觉、想
7、象中的学生。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从自已所教的学生真实情况出发和预设的,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第11页/共23页三、教学实施 1、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引导、诱导、帮助、组织。注意(1)、教师的讲解、演示既是引导、诱导,己也是学习情境的创设,不可否认其作用。(2)、练习是个情境的创设。练习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从习得的知识中提取需要的知识和学会问题解决。在这两个学会的基础上实现复习和巩固。第12页/共23页 2、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不可变的,教师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调整自已的教学。特别是当教师的预设与教学实际发生矛
8、盾时,要做到既不让教学失控,也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就会提高预设的合理性。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把全体学生都组织到学习中来。第13页/共23页 3、存在下面的问题导致低效。1)、当教学中预设和生成发生矛盾时不能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2)、教学中往往用教师自已的想法代替学生。3)、教学中没有关注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教师认为的差生。第14页/共23页 四、学生学业评价。1、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方式是考试、测验。考试、测验有两种:常模参照性测验:是选拔性、排队性考试,如升学考试。以平均成绩为命题基准点,强调区分度,以便用成绩排队。目标参照性测验:是考查学生平时
9、学习状况的测验,是教师常用的测验。以教学目标为命题基准,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它是达标性的,不是选拔性的,其总分不具有排队性。第15页/共23页 2、目标参照性测验可以告诉教师和学生自已,(1)、所考的知识那些已掌握,那些尚未掌握。(2)、所考的能力那些已具备,那些尚上学未具备。这两个信息对学生自已了解和调整自已的学习很有用。对教师了解自已的教学状况,调整自已的教学,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的学习也是很有用的。第16页/共23页 3、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两种测验的区别,把测验统统当成常模参照性的测验。只看在通常教学中基本无用的分数。使平时的教学失去了自我调整的功能,教师
10、除了分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一无所知,教师的复习、指导失去了针对性,也就是失去了有效性。4、学生混淆了这两类测验,很难实现对自已学习的反思,就难于提高。只能靠多做题来弥补,势必增加学习负担。第17页/共23页四、结论四、结论 一、教师上一节成功的课需要那些知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具备下面几个方面的知识。1、学科知识,2、学科教学理论的知识,3、学生知识,4、经验知识。第18页/共23页 二、这四个方面的知识中1、2是可以习得的文本知识。它们必须与3、4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否则它们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特别是2,由于教育心理理论的统计性质,教师教学的具体性,理
11、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所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有限的。三、学生的知识有以下内容:第19页/共23页 1)、学生的生活经验,2)、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的前概念和前理解,3)、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4)、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5)、学生的习惯和情感。注意:这几条指的是教师所教的具体的学生情况,不是理论上说的学生的情况。学生情况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对自已所教的学生的调查、观察,以及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分析,教师把情况综合集成,获得对自已所教学生的认识。第20页/共23页 四、可见在教师的必备知识中,关于学生的知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知识也是基础,但与学生知识相比,学生知识则更显重要。教师的教学经验十分重要,但经验的获得离不开教学实践,离不开具体的学生,和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第21页/共23页五、教师应当怎么办?教学的低效不是理念问题,在教师具备了学科知识前提下,主要是对学生具体情况不了解、不掌握,教学闭门造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错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概源于此。1)、教师要以调查为手段了解学生,掌握有关学生的五方面知识。2)、学习学科教学理论,注意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3)、要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已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要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师个人教育理论”。第22页/共2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3页/共23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