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主要的社会动机社交情绪第1页/共40页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概念动机的过程社会动机的功能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第2页/共40页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 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第3页/共40页理解:1、目标是动机的要素之一。由动机驱使的一切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方向性。目标越清晰明了,就越容易转化为动机。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个体的动机就无法产生。需要是个体在“感到缺乏什
2、么”和“期望得到什么”的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区别:需要不等于动机,而是动机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个体认识到这种需要,并产生了一定的目标行为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3、动机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没有动机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由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削弱动机,甚至使动机消失。第4页/共40页二、动机的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动机过程示意图: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实现目标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第5页/共40页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二)指向功能 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
3、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在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不会停止。(较稳定的指向某一目标)(三)调节功能 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只要动机还存在,它会以其他形式存在(行为上的外显-内隐)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第6页/共40页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 U型曲线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 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第7页/共40页在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
4、的提高而上升(如:在任务简单或比较熟练时);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P127图2-3(如:当任务难度增加时,如果动机过强,容易引起情绪不稳定甚至焦虑状态,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效率下降。)“考前焦虑症”第8页/共40页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和社会行为社会动机是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三个动机两个行为)第9页/共40页一、亲合动机(又称合群动机)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保证社会需要的最基本动机,由亲和
5、需要引起)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亲合需要亲合动机亲合行为 第10页/共40页(一)亲合起源于依恋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有亲和性需要,基本倾向是亲和,但是有时候也不排除独处的需要)。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人类幼年的软弱性引起依恋的需要,父母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爱抚,强化了亲子间的依恋关系,为社会性亲和行为打下基础。因此,早年良好的亲子
6、关系,有助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的发展)。第11页/共40页(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例如爱的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要。2获得信息 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孤陋寡闻)(不断获得信息,生活的变化与交流,是个体的需要。因此,坐牢、关禁闭,剥夺与外界交流的自由,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措施。)3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4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如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无人作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社交场合的“落单”)第12页/共40页(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
7、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如:危机干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沙赫特研究:经历过不安的人会具有更强烈的亲和倾向,“死里逃生”如:囚徒和修道士的痛苦和不安)第13页/共40页2情绪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如:看恐怖电影)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
8、而可能增加焦虑。(如:考试前焦虑状态,亲和性差。)3出生顺序 它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第14页/共40页二、成就动机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一种内在的力量)。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代表人物 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德 在成就动机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第15页/共40页(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教育中强调成就的倾向(上
9、进心),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强调培养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弊端)2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经济因素不可或缺,但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成就动机较高。经济成功的原因中,成就动机水平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4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成就动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成就动机与这些国家二十年后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一代人的成就动机决定国家一个时期的发展)第16页/共40页(二)抱负水平定义: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或者自我期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
10、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孩子的教育)第17页/共40页(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吸引力越大,则主体热情越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成功的可能性大)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自认为实现成功的可能性)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如果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的目标风险小,则目标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反之,如果自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达到目标的风险比较大,则目标的激励作用就越
11、大。(险中取胜)3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以上因素中,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起的作用较大。第18页/共40页(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一般的说)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成功的追求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差,往往成人后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软糖试验)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
12、有深刻影响。麦克利兰德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成正比)第19页/共40页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即权力欲。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温特的两种权力动机 1、积极的权力动机:竭力谋求领导职位和权力 2、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求 对无能的恐惧(自卑感)第20页/共40页四、侵犯行为定义: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侵犯的两个要件:一是有伤害行为;二是有伤害的动机。第2
13、1页/共40页(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1、伤害行为 即有侵犯行为的表现,包括身体伤害(动作伤害)和言语伤害(讽刺、谩骂、诽谤等);2、侵犯动机 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如:为了报复或者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的侵犯);3、社会评价指的是三种侵犯类型:一是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即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行为(打架、杀人等);二是亲社会性质的侵犯行为,即为了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行为(抓强盗、惩罚罪犯等);三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正当防卫、父母惩罚孩子等)。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第22页/共40
14、页(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侵犯与力比多有关,是性压抑的结果,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来,他又以死本能解释侵犯行为,指出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本能有内向和外向内向和外向之分,内向的死亡本能,表现为自我折磨、自我毁灭;外向的死亡本能则表现为破坏、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当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时,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
15、冒险等。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如体育、探险、登山、航海等没有破坏性的方式,定期发泄。第23页/共40页(2)罗伦茨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习性学家(医学及生物学奖,1973)。他的侵犯理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得出的。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
16、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第24页/共40页2、挫折-侵犯学说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美国心理学家)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第25页/共40页挫折-侵犯理论的三个主要观点(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两组孩子观看及玩具实验)(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儿童打人的惩罚)(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
17、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侵犯与挫折并非一一对应,也与外界环境有关)p132图2-4第26页/共40页挫折侵犯理论模型 挫折目标受阻其他反应(退缩)侵犯的激发外向侵犯内向侵犯如自杀直接侵犯替代侵犯第27页/共40页 3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
18、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受到挫折后,认为是自己不好,可能更退缩、抑郁,指向内部);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对外侵犯)。第28页/共40页(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群殴)5、大众传媒的影响第29页/共40页五、利他行为定义: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一)利他的性质1利他
19、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都是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如;冒生命危险去救火,不祈求任何回报,此为完全利他;也有的含有利己的因素,即主观上以利他为目的,客观上,获得社会声誉或者自我道德价值感上的满足)第30页/共40页(二)利他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螳螂)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较少。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
20、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第31页/共40页(三)利他产生的影响因素1 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 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增加利他;噪音减少利他。(恶劣天气促使侵犯行为增长)(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而且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这是由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相反,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受难者给与帮助。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如果多人在场,个人承担的责任就会减少,造成集体淡漠。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个体遇事,要对此事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
21、介入,然后才采取行动。在事件不甚清楚的条件下,个体往往参考在场他人反应来判断事件性质,这就是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最安全的办法是从众。)第32页/共40页(3)时间压力 当个体时间紧迫时往往难于利他。(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是外部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衣着、形象等)(英雄救美)第33页/共40页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 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导致利他行为的出现。(如:刚获得某种奖励,听到赞扬的话。幸运的人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不幸的人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想给予
22、)内疚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的减少。人格 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还有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3、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重要的,为促进利他行为的发展,要使人们掌握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不提倡缺乏技能的利他行为,特别是中小学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第34页/共40页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概念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求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满足积极地情绪体验;不满足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二)嫉妒(三)羞耻
23、第35页/共40页(一)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现实情境或“回放”情境均可产生社交焦虑伴随生理症状:出汗、脸红、心慌等产生原因: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心理健康危害性大,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第36页/共40页(二)嫉妒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1.针对性2.持续性3.对抗性4.普遍性第37页/共40页(三)羞耻与内疚羞耻 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第38页/共40页(三)羞耻与内疚内疚 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过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会提醒我们按照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而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第39页/共4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0页/共40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