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因病理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第1页/共14页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
2、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第2页/共14页临床表现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脑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第3页/共14页影像学表现CT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CT平扫,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 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
3、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现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
4、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第4页/共14页影像学表现左额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双侧额顶枕部慢性硬膜下血肿第5页/共14页治疗原则手术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非手术治疗:抗感染、营养脑细胞、醒脑、脱水治疗,保护胃黏膜、稀释痰液、检测血气、肝肾功能、鼻饲饮食。第6页/共14页简要病史床号:N12姓名:张*年龄:54岁入院时间:2012-08-12入院诊断:双侧额颞顶部创伤性硬膜下血肿、脑室内积血、右侧胫腓 骨骨折简要病史:患者因“车祸至头部外伤2小时”,于2012-08-12 23:30平车入NIC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硬膜下 血肿 护理 查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