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B眼和耳耳上.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B眼和耳耳上.ppt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耳廓:由弹性软骨和薄层皮肤构成耳廓:由弹性软骨和薄层皮肤构成外耳道:皮肤内有耵聍腺(类似大汗腺)分泌耵聍外耳道:皮肤内有耵聍腺(类似大汗腺)分泌耵聍 鼓膜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为半透明薄膜,分隔外耳道与中耳为半透明薄膜,分隔外耳道与中耳 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外表面)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外表面)胶原纤维束(中间)胶原纤维束(中间)单层扁平上皮、薄层结缔组织(内表面黏膜)单层扁平上皮、薄层结缔组织(内表面黏膜)外耳外耳 内耳内耳中耳中耳图图1 1第1页/共17页鼓室:鼓室:鼓室内表面和听小骨(三块)表面覆有薄层黏膜鼓室内表面和听小骨(三块)表面覆有薄层黏膜咽鼓管咽鼓管:黏
2、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近鼓室段)或假复层纤毛柱状(近鼻: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近鼓室段)或假复层纤毛柱状(近鼻咽段);黏膜固有层含混合性腺咽段);黏膜固有层含混合性腺外耳外耳 内耳内耳中耳中耳第2页/共17页迷路迷路1.1.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互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骨膜相连通,内壁衬以骨膜2.2.膜迷路:膜迷路:膜蜗管、膜前庭、膜半规膜蜗管、膜前庭、膜半规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上皮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上皮淋巴:淋巴: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淋巴可;淋巴可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营养内耳和传递声
3、波外耳外耳 内耳内耳中耳中耳 图图2 2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第3页/共17页耳蜗耳蜗:由骨蜗管和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形成:由骨蜗管和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形成骨蜗管:被膜蜗管分隔成前庭阶(上方)、骨蜗管:被膜蜗管分隔成前庭阶(上方)、鼓室阶(下方),二者在鼓室阶(下方),二者在蜗孔相通蜗孔相通 图图3-73-7 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外耳外耳中耳中耳 内耳内耳第4页/共17页膜蜗管:膜
4、蜗管:前庭膜(上壁)前庭膜(上壁)血管纹(外侧壁):上皮内含毛细血管,参与内淋巴形成;上皮下方为血管纹(外侧壁):上皮内含毛细血管,参与内淋巴形成;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骨螺旋板和基底膜(下壁):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形成骨螺旋板;基骨螺旋板和基底膜(下壁):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形成骨螺旋板;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胶质盖膜覆于螺旋器上;胶质盖膜覆于螺旋器上 图图8 8、9 9 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5页/共
5、17页螺旋器(螺旋器(spiral organ,柯蒂氏器)柯蒂氏器)1.1.支持细胞支持细胞 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 张力张力丝丝;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三角形内隧道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三角形内隧道 指细胞:分内指细胞(指细胞:分内指细胞(1列,内柱细胞内侧)和外指细胞(列,内柱细胞内侧)和外指细胞(34列,外列,外柱细胞外侧);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柱细胞外侧);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 图图1010、1111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
6、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6页/共17页2.2.毛细胞毛细胞(hair cell)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分内毛细胞(烧瓶形,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分内毛细胞(烧瓶形,1 列)和外毛细胞(高柱列)和外毛细胞(高柱状,状,34列)列)顶部有静纤毛(微绒毛);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纤毛插入盖膜中顶部有静纤毛(微绒毛);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纤毛插入盖膜中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底部胞质内含突触小泡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底部胞质内含突触小泡图图1212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
7、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7页/共17页听弦(听弦(auditory string)基底膜中的胶原样细丝,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从蜗底至蜗基底膜中的胶原样细丝,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从蜗底至蜗顶,基底膜由窄变宽,听弦由短变长;蜗底的基底膜与高频振动发生顶,基底膜由窄变宽,听弦由短变长;蜗底的基底膜与高频振动发生共振,而蜗顶的基底膜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共振,而蜗顶的基底膜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8页/共17页听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8、声波声波 外外 耳耳 道道 鼓膜振动鼓膜振动 听听 骨骨 链链 卵圆窗振动卵圆窗振动 前庭阶外淋巴振动前庭阶外淋巴振动 前庭膜前庭膜 蜗孔蜗孔膜蜗管内淋巴振动膜蜗管内淋巴振动 鼓室阶外淋巴振动鼓室阶外淋巴振动 神经中枢产生听觉神经中枢产生听觉 基底膜振动基底膜振动 耳蜗神经耳蜗神经 毛细胞兴奋毛细胞兴奋 静纤毛因与盖膜的静纤毛因与盖膜的 位置发生变化而弯曲位置发生变化而弯曲 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9页/共17页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前庭:为一膨大的
9、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膜前庭:膜前庭:球囊:前壁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球囊斑球囊:前壁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球囊斑 椭圆囊:外侧壁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椭圆囊:外侧壁骨膜和上皮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位觉斑(位觉斑(maculae acustica)支持细胞:分泌物形成位砂膜支持细胞:分泌物形成位砂膜 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图图13-1513-15 内耳内耳第10页/共17页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动纤毛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动
10、纤毛,插入位砂,插入位砂膜;分为:膜;分为:I型型:呈烧瓶状,被前庭神经末梢(神经杯)包裹,形成突触呈烧瓶状,被前庭神经末梢(神经杯)包裹,形成突触 II型:呈长圆柱状,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型:呈长圆柱状,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图图1616第11页/共17页半规管: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膜半规管半规管: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骨半规管,内
11、有膜半规管,膜半规管内有壶腹嵴内有壶腹嵴壶腹嵴(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膜半规管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增厚形成的隆起;上皮结构似位觉斑膜半规管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增厚形成的隆起;上皮结构似位觉斑;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感受身体或头部旋转变速运动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感受身体或头部旋转变速运动图图17-2017-20 外耳外耳中耳中耳耳蜗、耳蜗、膜蜗管、膜蜗管、螺旋器螺旋器前庭、前庭、膜前庭、膜前庭、位觉斑位觉斑半规管、半规管、膜半规膜半规管、壶管、壶腹嵴腹嵴 内耳内耳第12页/共17页本章重点本章重点(耳耳)螺旋器的结构,声波传导通路和听觉形成过程螺旋器的结构,声波传导通路和听觉形成过程位觉斑和壶腹嵴的结构和功能位觉斑和壶腹嵴的结构和功能外耳、中耳的结构特征外耳、中耳的结构特征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第13页/共17页图图1-1 1-1 耳立体模式图耳立体模式图外耳外耳中耳中耳内耳内耳面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耳蜗神经耳蜗神经耳蜗耳蜗卵圆窗卵圆窗咽鼓管咽鼓管鼓室鼓室鼓膜鼓膜外耳道外耳道耳廓耳廓半规管半规管第14页/共17页图1-2 耳立体模式图第15页/共17页图图2 2 中耳和内耳模式图中耳和内耳模式图第16页/共1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7页/共17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