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淋巴结新分区CT.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纵隔淋巴结新分区C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隔淋巴结新分区CT.ppt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背景材料第1页/共50页在过去的10年里,肺癌分期的区域淋巴结分组标准一直是两套系统共用:AJCC(美国癌症协会)标准ATS(美国胸科学会)标准第2页/共50页(一)、AJCC分类法1978年,Naruke按照胸部淋巴引流将淋巴结分为13组,并绘制了淋巴结群位置图。1979年的AJCC采纳了该分类法,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第3页/共50页AJCC分类法上纵隔区包括:1、最上纵隔组2、上气管旁组3、血管前气管后组4、下气管旁组5、主动脉窗组6、主动脉旁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膈神经)第4页/共50页AJCC分类法下纵隔区包括:7、隆突下组8、食管旁组9、肺韧带组(包括双侧肺静脉
2、)10、肺门组11、叶间组12、肺叶组13、肺段组第5页/共50页(二)、ATS分类法1983年,ATS在AJCC分类法的基础上作了改进,提出新的胸内淋巴结分类法,即ATS标准。第6页/共50页ATS法与AJCC法的主要不同点1、取消最上纵隔组和肺门组,前者并入气管旁组,后者改名为气管支气管组和支气管周围组2、增加锁骨上组3、明确第4组和第10组的界限4、取消了肺韧带组,将其纳入食管旁组5、将12、13组取消,与11组总称为肺内淋巴结组第7页/共50页(三)、1996 JACC-UICC标准的诞生长期以来,JACC和ATS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1996年,AJC
3、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JACC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JA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第8页/共50页1996年新标准由于使用了CT上较明显的解剖结构作为分界标记,因而在横断面的CT图像上淋巴结的定位更为容易和准确。第9页/共50页本文的目的:使放射科医师熟悉肺癌区域淋巴结分类新标准重点:如何将新标准应用于肺癌的螺旋CT评价第10页/共50页二、1996 JACC-UICC胸部淋巴结分组标准第11页/共50页(一)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
4、组上纵隔淋巴结1 最上纵隔2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主动脉淋巴结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下纵隔淋巴结7 隆突下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9 肺韧带N1淋巴结10 肺门 11 叶间12 叶13 段14 亚段第12页/共50页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1-4组)、下纵隔淋巴结(第7-9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5-6组)属N2淋巴结第10-14组属N1淋巴结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N1淋巴结、N2淋巴结的分界第13页/共50页(二)、1996标准淋巴结分组示意图第14页/共50页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CT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
5、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象上可根据假定的6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1,左头臂静脉上缘;2,主动脉弓上缘;3,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4,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5,气管隆突角;6,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第15页/共50页(三)、1996 JACC-UICC分组标准第16页/共50页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第1线以上为1区,第1、2线之间气管旁为2区,血管前、气管后为3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第6线以下为8区。第17页/共50页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纵隔 淋巴结 分区 CT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