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原理激励.pptx
《组织行为原理激励.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原理激励.ppt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2.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有效的激励造就了组织的软环境,体有效的激励造就了组织的软环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思想。激励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的绩激励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的绩效和满意度。效和满意度。P P(工作绩效)(工作绩效)=f=f(M x AM x A)M M 激励水平激励水平 (直接因素)(直接因素)A A 能力能力 (间接因素)(间接因素)第1页/共45页 二、需要、动机与行为二、需要、动机与行为 1.1.需要的概念与作用需要的概念与作用 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源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的源泉,
2、人没有需要,就没有动力。泉,人没有需要,就没有动力。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人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人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有三个特点: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指向性: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诱激物。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诱激物。周期性周期性:可以重复发生,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可以重复发生,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变化性变化性:发生的强度不同,内容不同。发生的强度不同,内容不同。第2页/共45页 2.2.动机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因,它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需要与
3、动机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础需要与动机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础和始发点。动机和始发点。动机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接动力。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接动力。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的目标时,才能转化为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的目标时,才能转化为动机。动机。第3页/共45页3.3.行为行为 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行为可分为行为可分为:目标行为目标行为: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二者不可分割,目标导向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但应尽量缩短,以减
4、少由于导二者不可分割,目标导向行为是不可缺少的,但应尽量缩短,以减少由于导向行为过长而引起积极性的挫伤。向行为过长而引起积极性的挫伤。第4页/共45页4.4.需要的分类需要的分类 按需要的对象分:按需要的对象分:物质需要物质需要:对物质产品(包括生活用品与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包括生活用品与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对知识、道德、人际关系、荣誉等精神领域的需要与追求。对知识、道德、人际关系、荣誉等精神领域的需要与追求。第5页/共45页 按需要的起源分:生理性需要(初生性需要)它是天然的,生物性的,原始性的需要,包括维持、发展和延续生命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次生性需要)主要
5、来自后天的习得,如成长、友谊和成就的需要等。有些学者认为: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性需要(如猎奇、好动、探险以及感情的需要等)。第6页/共45页 按需要满足的来源分:按需要满足的来源分:外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需要的目标(诱激物)由外部环境需要的目标(诱激物)由外部环境所支配,工作只是人们获得报酬的手段,是工所支配,工作只是人们获得报酬的手段,是工具性的。具性的。外在性需要包括外在性需要包括 (A A)物质性物质性:如工资、福利、住房等;如工资、福利、住房等;(B B)社会感情性社会感情性:如信任、支持、表扬、尊重如信任、支持、表扬、尊重等。等。内在性需要内在性需要:激励的源泉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
6、激励的源泉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人们工作本身的体验,爱好以及对工作结果自人们工作本身的体验,爱好以及对工作结果的判断。其内容又包括的判断。其内容又包括:(A A)工作活动本身的激励性(过程导向)工作活动本身的激励性(过程导向)如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与兴趣。如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与兴趣。激励并不在于成果本身。激励并不在于成果本身。(B B)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结果导向)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结果导向)如工作完成后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轻松感。如工作完成后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轻松感。第7页/共45页满足需要紧张消除5.5.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三者之间可以用以下模
7、型来表述:三者之间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述: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新的需要第8页/共45页第二节第二节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及其应用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二、过程型激励理论三、激励理论的综合模型第9页/共45页第二节第二节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这类理论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激励人们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其代表性理论包括: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Maslow)2理论(奥尔德弗(C.Alderfer)3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4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D.C.McClelland))第10页/共45页1.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由美国学者马斯洛(A.Maslow)提出(
8、1)基本要点 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如下图所示:第11页/共45页生理需要 是人的饥、渴、性、生育等基本生理机能安全需要 泛指广义的安全。如职业、劳动、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社交需要 包括友谊(友好交往、忠诚与爱等)与归属感尊重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自信心、自豪感和胜利感)与社会尊重(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自我实现需要指人们发挥潜能、实现社会抱负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第12页/共45页 (2)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在例
9、外的特殊情况第13页/共45页.理论理论由奥尔德弗(C.P.Alderfer)1969年提出,该理论是对马斯洛理论的重要补充、修正和发展。()理论要点奥尔德弗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合并三个方面,即:J 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到有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报酬、福利、安全条件等J 关系需要(Relatedness)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J 成长需要(Growth)指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J 第14页/共45页 与与马斯洛的不同点:马斯洛的不同点:(1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
10、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相反,相反,ERG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而且这三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而且这三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2 2)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即需要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即需要的变化不仅是的变化
11、不仅是“满足满足前进前进”,也有可能,也有可能“受挫受挫倒退倒退”。(3 3)生存和关系需要有一定限度,而成长发展的)生存和关系需要有一定限度,而成长发展的需要不仅没有限度,而且当某项得到满足后,成长需要不仅没有限度,而且当某项得到满足后,成长发展的需要还会进一步加强。发展的需要还会进一步加强。第15页/共45页3.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学者赫茨伯格(F.Herzberg)提出。他运用问卷法调查了大量案例,分析职工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因素是什么,提出上述理论。(1)理论要点 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即 保健因素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安全保障、人际关系等。这些条件的改善,只能消
12、除职工的不满,不能使其非常满意 激励因素 指工作的挑战性、成就感、上下级的信任、业务的发展和职务上的晋升等,这些因素的满足会使职工非常满意。第16页/共45页 高度不满高度不满 中性中性 高度满意高度满意(缺乏)保健因素 (具备)(缺乏)激励因素 (具备)第17页/共45页(2)双因素理论的主要作用 运用双因素理论改进工作设计,实现工作 的扩大化和丰富化、授权、自我领导等 双因素理论进一步引发学者对内在激励问题 的重视第18页/共45页(3)双因素理论的讨论 举例 第19页/共45页(3)双因素理论的讨论 有没有与双因素理论相悖的现象?第20页/共45页(3)双因素理论的讨论 对双因素理论的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 原理 激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