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安市临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2021年西安市临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西安市临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西安市临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
2、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
3、者的谐和体。”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
4、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
5、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 尚书 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
6、的理解。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
7、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离开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个性,就越合理。(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北京日报 2020-10-12)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论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强调彼此的不离、彼此的互有、彼此的转变。B.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中国文化就是“道”
8、的文化,如孔子讲“士志于道”,老子讲“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C.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D.现实中的人和人是“不齐”的。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其背后蕴涵着传统哲学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总述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最核心的是思维方式问题。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B.第二三四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关联特点。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部分来说明整体。C.第五六段论述的
9、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特点。“中”即适度。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的。D.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个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B.“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也不可能分得特别细。C.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
10、中道。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有些外感无法避免。D.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松之风 侯军 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
11、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搭阁楼用的那根。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给他吧!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我第一次去泰山是 1980 年。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
12、迹,都有松树的身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田悬松”;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浸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13、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其实,松树值得赞美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
14、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松树的奉献精种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读书时见松入眼
15、,聆曲常思大提琴 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中老松木的房梁为堂伯的儿子做了一把大提琴,既开启了我对松树的认识,又体现了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B.第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松树转入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C.第段作者采用排比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
16、展现出松树浑身是宝的特点,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D.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同时本文多处引用诗文,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强了文学色彩。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文章中作者写了松树的哪些优秀品格?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北宋初年开始,为保证右文【注】政策切实贯彻实施,宋王朝对作为文官选拔制度的科举考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保障了文官选拔的公平与公正。国家大力扩大录取名额,大批饱受儒家经史教育的士人经过严格的考试走上仕途,充实到各级政府,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宋代官僚群体中有相当大比例
17、的人来自民间,官僚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能够自觉地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部分杰出者更是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国家大事尽心竭力,对于冗官、冗兵和冗费所导致的社会政治问题充满忧患意识,并致力于积极推动变法图强。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家国情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胡瑗、范仲淹同时前后,新思想、新精神蓬勃四起。宋朝王室久已渴望着一个文治势力来助成他的统治,终于有一辈以夭下为己任的秀才们出来,带着宗教性的热忱大展抱负。于是上下呼应,宋朝的变法运动,遂如风起浪涌般不可遏抑。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系国之安危、时之众望于一身,怀
18、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了“庆历新政”改革。他在上仁宗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纲领,主要内容包括:严明官吏的升降,抑制做官的侥幸途径,防止任人唯亲,避免官员冗滥,均衡官吏职田分配收入,杜绝违法乱纪,以及重视农桑、整治军备、减轻百姓负担等措施。其中,廉洁吏治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推动改革的焦点,“仲淹以天下为已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庆历三年新法正式实施,朝廷派员到各路对地方官的徳才政绩进行考察,一批庸碌贪财不称其职的官员被裁撤,一些勤政廉洁贤能务实的官员得到提拔。由于守旧官僚的激烈反对,“庆历新政”很快就结束了,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风
19、,并对王安石领导的规模更为宏大的“熙宁变法”产生了直接影响。南宋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政治局势,文人士大夫依然延续着对国家民族利益和广大民众忧乐的深切关怀。绍兴八年,在宋高宗准备同金人议和时,以刚直敢言闻名的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坚决反对:“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并劝勉高宗要以“中国”为重、以天下民心为重,不能屈服于外敌,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如此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为百姓请命、为国家计长远,让我们看到当时士大夫对天下、国家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政治风云变幻之中,更有一些士大夫即便仕途失意,依然能够坚持匡世济民的治国理念,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尤为难能
20、可贵。例如:范仲淹曾经三次被贬官,始终“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王安石两次罢相,仍然“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改革新政而屡遭贬官并被诬为朋党,他作朋党论明示自己忧国忧民之心。据欧阳修晩年自述:他在贬官夷陵时,查看以前的司法档案,“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此后三十余年,欧阳修逢人所谈主要就是以前的士大夫所不屑的包括司法审判和行政管理等“吏事”,在当时及南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身处逆境仍不改忧国忧民之志的精神值得后世传承。(摘编自屈超立宋代士大夫的从政精神)【注】右文,崇尚文治。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朝从建立以来,就用右
21、文政策取代科举考试制度,保障了文官选拔的公平与公正。B.宋代民间大量饱受儒家经史教育的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进人了官僚群体中。C.宋仁宗要求忧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制定有关吏治等十项改革纲领,并得以实施。D.方庭实敢于犯颜直谏宋高宗认为国家、天下比皇位要高,不能为皇位而失天下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述宋代士大夫的从政精神之前揭示了其产生的重要原因,逻辑性强。B.文章举例论证时,概括总体事实与个别事例相结合,既体现普遍性,又有典型性。C.文章多处引述古人言论,显得真实可信,有的还进行了阐释,这便于读者理解。D.文章把士大夫在得意时和失意时对国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
22、比,阐述其从政精神。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朝倡导公平与公正地选拔文官的风气,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B.因为宋朝的变法运动此伏彼起,所以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走上仕途。C.庆历新政虽实行没多久就失败了,但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风,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改革。D.一些士大夫不屑于司法审判和行政管理等吏事,而欧阳修对这些吏事与他们的态度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送唐先生南归序 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皆置师以教之。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
23、择,大抵皆道艺两优.教尊而礼严。弟子抠衣趋隅,进退必慎。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谓也。周衰,教泽不下流;仲尼于诸候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沫泗之间,从之游者如市。师门之盛,振古无传。然自是人论之中别有所谓先生、徒众者,非长民者所得与闻矣。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转相流衍。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风未坠。每一先生出,则有徒党景附,虽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应唯敬对,若金、许、薛、胡、陆稼书、张念艺之俦,论乎其德则暗然,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盖先王之教泽得以仅仅不斩,顽夫有所忌而发其廉耻者,未始非诸先生讲学与群从附和之力也。诗曰
2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诚珍之也。今之世,自乡试、礼部试举主而外,无复所谓师者。间有一二高才之士,钩稽故训,动称汉京,闻老成倡为义理之学者,则骂讥唾侮。后生欲从事于此,进无师友之援,退犯万众之嘲,亦遂却焉。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而考德问业。虽以国藩之丕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未知于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视夫世之貌敬举主与厌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矜者,吾知免矣。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请,将归老于湖湘之间。故作师说一首,以识年来向道之由,且以告吾乡之人:苟有志于强立,未有不严于事长之礼,而可以成德者也
25、。注:师氏:指学言或教师:保氏:古代执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两者同为教育之官。抠衣趋隅:古代见到尊长应有的礼貌,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 秀:优秀 B.则有徒党景附 景;大 C.讽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 讽:劝告 D.而沾沾一得自矜者 矜:夸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洙泗,洙水与泗水本是古代的两条河流,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B.束修,捆扎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学生初见教师时必先奉送的礼物,又名束脩,后世代称教师的酬金。C.礼部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西安市 中学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卷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