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XX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处理场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垃圾填埋场工程 项目业主:*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建设地址:*1.2 项目背景:*位于宁化西南部,与闽赣二省三县相毗邻,全境面积 178 平方公里,有人口13152 人,其中畲族 3956 人,是福建省十八个民族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集镇化步伐逐渐加快,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集镇的繁荣,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如垃圾产生与消纳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乡所在地约有人口 4000 余人,预计到 2010 人将达到 6000 余人,以每
2、人每天产生垃圾 1.2公斤计,每月垃圾量将达到吨,年产生垃圾近吨。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作为闽江、赣江、珠江三江源头之一,修建一座可供 3年使用的垃圾处理场,对于保护环境卫生,显得十分必要。1.3 研究内容 根据*的实际情况,对拟建的垃圾填埋场各方面情况做出分析,包括:厂址评价;垃圾处理工艺选择;卫生填埋工程方案设计;工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投资实施计划;效益分析等。1.4 项目建议书编写依据 1.4.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年,主席令第号)1.4.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4.3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2 垃
3、圾处理技术方案选择 2.1 国内外几种垃圾处理技术优劣的比较:目前,国内外对垃圾的处理技术方法主要有焚烧技术、堆肥技术、卫生填埋技术以及由上述三种技术结合起来,使缺点互相抵消,使优点更为显著的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简述如下:焚烧技术。焚烧处理是目前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法,能够达到理想的减量化的目的,其方法是采用专用设备如垃圾焚烧炉进行燃烧,但是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同时要求有较大的垃圾量供应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才能采用。堆肥技术。堆肥技术有敞开式静态堆肥和机械化高温堆肥二种方式,其好处在于能变废为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目的,但是,由于近年来居民生活
4、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结构的改变,废旧塑料、废旧玻璃垃圾量剧增,如果没有进行对这种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预分选,很难进行堆肥处理。如果能教育广大居民自觉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将各种金属、塑料和有机物区分开来,再将仅含有有机物的垃圾进行堆肥,在我乡竹山公路建设积极开展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将垃圾堆肥用于竹山施肥,既解决了垃圾出路问题,又可以增加竹山地力。卫生填埋技术。填埋无法做到垃圾的减量化,但却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最终手段,方法简便易行,投资较低,能消纳的垃圾量大,比较适应于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山区小集镇来说是较为合适的选择。2.2 垃圾处理规模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由于现有的生活方式将在较
5、长的时期内维持,因此,垃圾成分构成预计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动物、植物、塑料、纤维、金属、玻璃含量还将占主要部分。按照*所在地居住的人口数量,近中期的垃圾产量预测如下表:序号 年分 人口数 (万人)排放系数 (千克/人日)日产量 (吨/日)年产量 (万吨)1 2004 0.4 0.8 3.2 0.11 2 2006 0.5 0.9 4.5 0.16 3 2010 0.6 1.1 6.6 0.24 4 2020 0.6 1.2 7.2 0.26 2.3 垃圾处理方案 近中期产生的垃圾拟采用堆肥+填埋处置方式,垃圾产生量即为需处理量,以2010 年的年产量为平均数计算,日处理量为 6.6 吨,年处理
6、量为 0.24 万吨,至 2024 年产生的垃圾总量为 0.2420=4.8 万吨,按 45%进行堆肥处理后用于竹山施肥,55%进行填埋处理。填埋场可按可消纳*30 年内产生的垃圾量考虑。3 总图与运输 3.1 总图 3.1.1 场址选择 拟选场址位于*彭坊村境内,小地名长坑垅,距离乡所在地 2.5 公里,场址附近有县道通过,交通便利。3.1.2 周边环境。场址周围无居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大,周边自然条件的环境容量大,植被茂盛,具有较好的自净能力。3.1.3 总图 本项目场址为一天然山谷,东面为山峰,西面临县道,南北二面是山脉,长约为 500米、宽 30 米,根据场地及生产工艺、运输和施工要
7、求,利用天然地形,从西向东把场地分为二段,即进口处为垃圾预处理和堆肥区,占地约为 3000M2,里面往东为填埋区,占地约为 6000M2。3.1.4 运输与道路 本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为 6.6 吨,全部采用农用运输车或小型拖拉机运输。场内道路长约 700M。3.1.5 用地条件。本场地可建设为山谷型填埋场,东南部为平坦狭长地段,无地下水出现,除了雨季的大气降水可用设立截洪沟排出外,填埋场可以基本上不受山洪的影响。3.1.6 土料来源。垃圾填埋作业需要大量覆盖土,周边粘土土料来源广泛。4 预处理及堆肥处理工程 4.1 堆肥处理工艺 堆肥处理工艺采用好氧堆肥,发酵温度一般在 5065C,发酵
8、周期短,称为高温快速堆肥,为了使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给系统提供足够的氧气,通常通过风机进行强制通风促进其与空气的充分均匀接触,实现好氧发酵,根据八十年以来国内垃圾处理较为普遍采用的静态好氧堆肥技术,本项目也采用仓式静态堆肥,辅以机械通风,提高发酵温度和发酵速度。4.1.1 工艺流程 分选预处理及堆肥处理的工艺流程如下图:进料板式给料机滚筒破袋机滚筒筛分机筛下物一次发酵仓二次发酵仓后处理筛分堆肥成品 4.1.2 设计说明 (1)垃圾给料系统方案设计利用天然地形,将分选车间靠近山坡布置,垃圾车将垃圾沿进场道路直接运至分选车间顶部,将垃圾从分选车间顶部的预留孔洞中,将垃圾卸入下面的板式给料机的料斗。
9、(2)垃圾进入分选车间后,由板式给料机的均匀给料,通过皮带轮输送机将垃圾送进滚洞破袋机,将垃圾进行破袋处理,以利于下阶段的分选。破袋机的出料又通过皮带输送机被送至滚筒筛进行筛分处理,根据经验筛孔取为80mm,筛下物通过滚筒筛下部和皮带送出,然后直接送到一次发酵仓的顶部,在布料机的作用下,将物料送到发酵仓。筛上物为不利于堆肥的物质,在分选车间前的受料平台上短暂停留后,由专用自卸农用车运往填埋场做填埋处理。(3)堆肥处理系统 堆肥技术是在有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对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化学分解,使其变成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腐殖土状物质的全部过程,好氧堆肥过程放热而使堆体达到高温,高温持续时间长,利
10、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高温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升高,是由于好氧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大量繁殖释放热量造成的,由于微生物活动,使有机物如半纤维素、纤维素,蛋白质被分解而形成腐殖质并呈稳定状态,从而形成可供农作物利用的有机肥料。好氧堆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热升温,高温、降温和腐熟保温阶段。4.2 发酵仓的设置 4.2.1 一次发酵 设计中将前三个阶段在一次发酵场中完成,发酵周期限为 8 天,包括 12 天的升温期,5 天左右的高温期,1 天降温期,为了保证合理的通风,根据经验,按 0.20m空气/m垃圾min 设计,采用 2 台风机,一台用于鼓风,一台用于抽风。一次发酵仓为砖混结构,建
11、 8 个仓,每个仓容纳一天的垃圾量,停留时间为 8天,每天的垃圾量为 6.6 吨,按 45%计为 3 吨左右,容重以 0.5t/m,约为 6m根据堆高 2m考虑,单个发酵仓建筑为 21.52m。发酵完毕后,由农用运输车送往二次发酵仓。4.2.2 二次发酵仓是堆肥稳定化的过程,按发酵周期 20 天设计,在发酵仓内完成,每日进料 3 吨,约为 6m由 20 个单元组成,按 210 排布置,每个单元容纳一天的处理量,仍按 21.52m 设计,在长边二侧各设 10 个门,供物料进出,出料由铲车运到后处理车间。4.2.3 后处理车间与成品库 后处理车间与成品库合建,成品库存按储存 60 天的产量设计。后
12、处理工艺主要对二次发酵产物进行进一步的筛分,进料由铲车运送入板式给料机,物料均匀送入滚筒筛分机,筛孔按 15mm 设计,得到的筛下物为堆肥成品,筛上物由皮带输送机输出出,再由农用车运到填埋场处置。4.2.4 主要设备清单 序号 设备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量 1 板式给料机 N=5.0KW 台 1 2 破 10001200,N=7KW 台 1 袋机 3 皮带输送机 B=600,L=3200,N=3KW 台 1 4 滚筒筛 10001200,孔径80,N=7KW 台 1 5 皮带输送机 B=600,L=3200,N=3KW 台 1 6 布料机 台 1 7 风机 Q=200m/min 台 2 8 滚
13、筒筛 10001200,孔径80,N=7KW 台 1 9 皮带输送机 B=600,L=3200,N=3KW 台 1 10 小型运输车 1.5t 辆 1 11 铲车 1.5t 辆 1 5 卫生填埋工程方案 5.1 填埋坑及使用年限 5.1.1 填埋场院库存容 填埋场利用彭坊村长坑垅狭长的天然地形,长约 500 米宽约 30 米,东西走向,通过在西面坑口往东 100 米建设垃圾预处理和堆肥场;100 米往东建设一座垃圾坝形成垃圾填埋坑,长 350m,宽 30m,坑底标高为 490m 左右,填埋作业时层层压实,每增高 4.7m 时,进行填土 0.3m,直至 500 米标高为止。当垃圾填至 500m
14、标高时,要进行终场造坡,为保证雨水能得到有效导排,堆体顶端由中心向四周形成 5%的坡度,最终封场标高不超过去 503米,平均填埋高度为 10 米。新收集的垃圾平均容重为 0.4-0.6t/m,经过压实后垃圾容重可以达到 0.75-0.85t/m,经填埋并降解后,实际上每立方米的容积可以消纳 1.1 吨的原生垃圾。因此,本填埋场容积约为 100000m,可供*使用 30 年以上。5.1.2 坝体工程 垃圾坝是与山体共同形成填埋坑的主要构筑物,筑坝形式直接影响到填埋场的安全运行,也关系到工程造价的经济性,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国内垃圾填埋场的筑坝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粘土坝、堆石坝、砌石坝
15、三种,其需要考虑的因素为:坝的功能特点,筑坝材料来源及拟建场址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还有就是工程造价的经济性。粘土坝对自然条件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对地基的要求低,适应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强,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考虑到建设场址粘土来源方便,所以垃圾坝拟采用粘土坝为宜。垃圾坝位于填埋场坑口往东 100m,南北走向,坝长 30 米,高 10 米,坝顶宽度设计为 4 米,坝二侧边坡坡度为 1:2,坝断面面积为 240m,平均坝长为 30 米,筑坝土方工程量为 7200m。5.1.3 防洪排水工程 场区防洪与排水工程的作用是在填埋场使用过程中和终场后,将降落在填埋场周边的大气降水及时排出场外,防止在填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垃圾处理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