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菏泽市曹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2021年菏泽市曹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菏泽市曹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菏泽市曹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
2、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
3、,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
4、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
5、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
6、,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
7、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2.小说第三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十三推磨(节选)陈忠实 李十三和他的夫人运动在磨道上。两块足有一尺多厚的圆形石质磨盘,合丝卡缝地叠摞在一起,上扇有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孔眼,倒在上扇的麦粒,通过这只孔眼溜下去,在转动着的上扇和固
8、定着的下扇之间反复压磨,再从磨口里流出来。上扇磨石半腰上捆绑一根结实的粗木杠子,通常是用牲口套绳和它连接起来,有骡马的富户套骡马拽磨,速度是最快的了;一般农户就用自养的犍牛或母牛拽磨,也很悠闲;穷到连一条狗都养不起的人家,就只好发动全家大小上套,不是拽而是推着磨盘转动了。人说“拽犁推磨打土坯”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不起牲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
9、推动起来旋转起来。他的位置在磨杠的梢头一端,俗称外套,是最鼓得上力的位置,如果用双套牲口拽磨,这位置通常是套犍牛或二马子的。他的夫人贴着磨道的内套位置,把磨杠也是横夯在胸腹交界处,只是推磨的胳膊使力的架势略有差异,她的右手从磨杠上边弯过去,把木杠搂到怀里,左手时不时拨拉一下磨扇顶上的麦子,等得磨缝里研磨溜出的细碎的麦子在磨盘上成堆的时候,她就用小木簸箕揽了。离开磨道,走到箩柜跟前,揭开木盖,把磨碎的麦子倒入箩柜里的金丝箩子,再盖上木盖,然后扳动摇把儿,箩子就在箩柜里咣当咣当响起来,这是磨面这种农活的象征性声响。“你也歇一下下儿。”李十三听见夫人关爱的声音,瞅一眼摇着拐把的夫人的脸,那瘦削的肩膀
10、摆动着。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抹一抹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乎气都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又禁不住自嘲起来:“老婆子哎!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牛也不抵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命”夫人停住摇把,从箩柜里取出箩子,把箩过的碎麦皮倒进斗里,几步走过来,又回到磨道里她的套路上,习惯性地抱住磨杠推起来,又重复一遍,“命。”李十三似接似拒的口吻,沉吟一声:“命”李十三推着石磨。要把一斗麦子的面粉磨光箩尽,不知要转几百上千个圈圈,称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11、他的求官之路,类如这磨道。他十九岁考中秀才,令家人喜不自禁,也令乡邻羡慕;二十年后的三十九岁省试里考中举人,虽说费时长了点儿,却在陕西全省排在前二十名,离北京的距离却近了;再苦读十三年后到五十二岁上,他拉着骡子驮着干粮满腹经纶进北京会试去了。此时嘉庆刚主政四年,由纪昀任主考官,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按嘉庆的考制,拟录的人按县级官制待遇,却不发饷银,只是虚名罢了。等得牛年马月有了县官空缺,点到你的名字上,就可以走马上任做实质性的县官领取县级官饷了。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猫腻狗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恰是在对这个“拟录”等待的
12、深度畏惧发生的时候,失望同时并生了,做官的欲望就在那一刻断灭。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他依着渭河北部高原民间流行的小戏碗碗腔的种种板路曲谱,写起戏本来了。第一本名叫春秋配,交给田舍娃的皮影班社,得了田舍娃的好嗓子,也得了他双手绝巧的“耍杆子”的技艺,这个戏一炮打响,演遍了渭北的大村小庄他现在迷在写戏的巨大兴趣之中,已有八本大戏两本小戏供那些皮影班社轮番演出现在,他和夫人合抱一根木杠,在磨道里转圈圈,把田舍娃昨日晌午送来的麦子磨成白面,就不再操心锅里没面煮的事了(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13、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 5 段中,李十三重复了一遍夫人的话“命”,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为之。B.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推磨时依然哼唱着戏词,作者以这种强烈反差的笔触表现出李十三对民间艺术的痴迷。C.李十三虽然有很多作品走红,但生活依然拮据,唯一得到的物质实惠就是田舍娃送来的麦子。D.本文沉郁、慷慨、简劲传神地刻画了中国民间的风骨与正义。5.小说的主人公李十三是一位写戏本的民间艺人,但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却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6.经证实,李十三原型生于一七四八年,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剧本的第一位剧作家。
14、作者将李十三的故事写成小说,有何现实意义?(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 对于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农事、祭祀、养生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美食、活动,还蕴含着一整套根深蒂固的时间认知与哲学观念。当然,那也是一套历来与空间统治所结合的时间统治秩序。古人最早的时间观念,与日、月两大自然标识的启示有关。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对人类生活节奏有明显影响。人类最早通过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将一年分为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点,也就是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据此推算其他节气点,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对应于二十四
15、节气。汉代淮南子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在西汉以后一直传承到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一套思维方式,比如,阴阳五行的观念,主要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比如,古人会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期,阴气处于最高点,但阳气开始发生。中国人从来没有固定的看法,习惯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最寒冷的时期,看到阳气发生所带来的温暖的气息,在近似绝望的环境中营造希望的心境。中国人有个观念叫顺气,阳气发生的时候,我们要顺气。冬至,阴气高涨,阳气发生,顺的是阳气;夏至阳气高涨,阴气发生,顺的则是阴气。阳气发生的时候,人应该静穆,现在所讲的过年团圆,其
16、实就是过去冬至关门团圆风俗的遗存,不过少有人知。同时,这时人应该顺气,帮助阳气生长。怎么帮?有一套习俗,北方吃馄饨,南方吃冬至团。包裹形状的馄饨和团,是阴阳观念的化身,皮如果是阴性物质,里面包裹的则是阳性物质。夏至则恰恰相反,夏至粽,粽叶属阳性;以前记载的江南习俗中,里面包的东西是乌龟肉和鸭肉,属于阴性,现在端午节吃鸭蛋,鸭蛋也是阴性食物。时间制度,其实是一套很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利用节气制度,统治者先把天时变成王官之时,然后再变成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王通过一套祭祀仪式,把时间从天神那里接过来,再颁给诸侯,逐级颁布,把自然时间变成政令时间,再把政令时间变成等级时间,最后变成大家遵循的统一时间
17、。因此,二十四节气虽然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南北都会根据自然时间进行调整,节气时间虽然不能改变,但人们的治理活动会提前或挪后。比如北方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那武汉一代的楚地,会说“四九加五九,耕牛遍地走”。像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常年是夏季,没有四季之分,但他们发明二十四节令鼓,强调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文化认同的作用。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认同感。马来西亚为什么搞二十四节令鼓?因为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所能带来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7.下列对二十四节气作为
18、日用之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讲究顺气,冬至吃包裹形状的馄饨和团,帮助阳气发生;夏至吃粽和鸭蛋,帮助阴气生长。B.统治者先把天时变成王官之时,通过祭祀仪式,再逐级颁布,最后变成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C.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我国南方地区会根据自然时间将节气对应的治理活动进行调整。D.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也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耕种节律,并用二十四节令鼓表达他们的文化认同感。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日常生活,还蕴含着哲学观念,也是一套与空间统治结合时间统治秩序。B.人类最早通过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将一年分为四个节点,再按照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
19、分为二十四节气。C.中国人很早就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从来没有被固定下来。D.在每个节气点,华人族群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体验文化归属感,凝聚文化认同感。9.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20、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
21、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
22、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23、,不准确的一项是()A.冠,读 gun 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B.礼部,隋唐为六部之一,掌管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为“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
24、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C.苏轼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列入三等,他最终得直史馆。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25、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15.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菏泽市 曹县 一中 语文 第二次 联考 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