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docx
《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1单选题(江南博哥)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B.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C.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D.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掌握)教材页码:P7-8参考解析: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人们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享有
2、权利。因此,法律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人们的权利,同时要求人们履行义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了诸多的权利和自由,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人民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故A.B选项均正确。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按照宪法规定,立法权由立法机关享有,执法权由执法机关享有,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享有。因此,尽管,从人民主权的角度,一切权力归人民所有,但是,人民并不能直接行使这些权力。故C选项错误。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所以,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故D选项正确
3、。2单选题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
4、,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4章 第3节 正确处理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掌握)教材页码:P23-25参考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故C选项正确。但是,法的效力并非仅仅来自于道德,还来自于国家强制力、习惯、模仿等多种因素,法律的有效实施并不总是依赖于道德。故A选项错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要求依法治国和
5、以德治国相结合,其中,依法治国起主要作用,以德治国起补充作用。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是人们的行为的底线,我们可以提倡“和为贵”,但“和为贵”的前提是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不能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借口侵犯人们的合法权利。人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人们当然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故B选项错误。注意,不能违法是底线。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混淆法和道德之间的界限。现代社会的通说认为,法律和道德具有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法的作用主要是止恶,而道德的作用则既止恶又扬善。即使在止恶的层次上,法和道德也不是完全重合的。因此,不能将道德
6、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故D选项错误。注意这里的“全部”,绝对片面往往错。3单选题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A.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B.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C.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D.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正确答案:A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掌握)教材页码:P16-17参考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
7、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故A选项错误。 B.C.D选项均正确。4单选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A.甲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省政府决策的法定程序B.乙市聘请当地知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C.丙区因发改局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某重大项目不出问题,遂直接批准项目上马D.丁县教育局网上征求对学区调整、学校撤并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
8、关事项的意见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掌握)教材页码:P15-16参考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提出: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
9、作用。 故A.B选项均正确。 C选项中,政府未经合法性审查论证,仅以“军令状”的形式保证不出问题,属于人治不是法治,故C选项错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D选项中,丁县教育局推行民主施政、公开施政,符合法治理论的要求,故D选项正确。5单选题某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在增加陪审员数量的基础上建立“陪审员库”,随机抽选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应避免陪审员选任的过度“精英化”B.若少数陪审员成为常驻法院的“专审员”,将
10、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公信力C.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司法养成守法习惯D.陪审员的大众思维和朴素观念能够弥补法官职业思维的局限性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掌握)教材页码:P18-20参考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陪审制度发端于英国,在司法审判中,陪审团确认事实,法官在陪审团确认的事实的基础上适用法律。陪审制度的初衷
11、是为了防止法官专断,而在专业思维中引入生活中的经验思维。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英国陪审制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增加人民陪审员的数量,完善随机抽选方式,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等,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了司法民主,防止法官专断,同时还有助于事实的认定,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等。 增加人民陪审员的数量,正是为了防止人民陪审员的“精英化”,故A选项正确。数量庞大的人民陪审员,必须完善随机抽选方式,若少数人成为常任陪审员,无疑会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公信力,故B选项正确。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司法民主,防止司法专断。故C选项错误。人民陪审员的经验思维有助于事实的认定,故D选项正确。6单选题
12、中国古代有“厌讼”传统,老百姓万不得已才打官司。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司法领域却出现了诉讼案件激增的现象。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相比古代而言,法律在现代社会中对保障人们的权利具有更重要的作用B.从理论上讲,当诉讼成本高于诉讼可能带来的收益时,更易形成“厌讼”的传统C.案件激增从一个侧面说明人民群众已逐渐树立起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D.在法治社会,诉讼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合法途径正确答案:D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掌握)教材页码:P13-15参考解析: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为主,法律的惩罚作用为辅,如西周的“明德慎罚”、汉代的“德主刑
13、辅”等。近现代以来,人们更强调法的作用,提倡通过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已经成为保障人们权利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要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故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注意D选项的“唯一”,绝对片面往往错。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理性的动物,往往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对比决定自己的行为。当诉讼成本高于诉讼收益时,理性的人们即倾向于通过其他手段而非诉讼解决纠纷。如我国古代的“厌讼”传统即是人们理性分析后
14、所作的选择。故B选项正确。 当代中国社会,案件数量激增的现象是很多个原因造就的,包括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数量激增的法律、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纠纷、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等多种因素。人们树立起遇事找法的观念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故C选项正确。注意,多因多果正确。7单选题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杜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下列哪一做法无助于消除此现象?A.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及时处理B.乙区通过举办“群众吐槽会”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C.丙县通过地方戏等形式普及“即使有理也要守法”观念D.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代理群体性纠纷案件正确答案:
15、D知识点:第4章 第2节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掌握)教材页码:P13-15参考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A选项中,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及时解决合法合理的诉求,正确。 B选项中,乙区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正确。 C选项中,丙县进行普法活动,正确。 D选项中,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代理群体性纠纷案
16、件,属于违法行为,错误。8单选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表达的是禁止性规则B.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C.表达的是程序性原则D.表达了法律规则中的法律后果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5章 第1节 法的要素(掌握)教材页码:P36-43参考解析:法律规则的分类属于非常重要的考点,几乎年年都会涉及。 按照规则表达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 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
17、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又可以分为两种:命令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或应当做出某种行为的“应为模式”的规则;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勿为模式”的规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应当”属于义务性规则中的命令性规则,故A选项错误。 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强行性规则包括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权
18、利性规则中的人身性的规则,比如人格权等。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15条的规定属于义务性规则,同时也属于强行性规则。故B选项正确。 法律规则的三要素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假定条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如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其二,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如本条的“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罚款处罚”,即表达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勿为模式。本条中的“应当依照”即属于行为模式的表达。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则中规定
19、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当承担的相应的结果部分,包括肯定性后果与否定性后果两种。本条中并未表达法律规则的法律后果。这里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则依靠法律条文表达,但是,两者并非一一对应,法律规则的三个要素并不一定必须在同一个条文中表达出来。一个条文可以表达规则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要素,一个条文甚至还可以表达多个规则,而规则同样可以不依靠条文表达,如判例法中的规则就是依靠判例表达。故D选项错误。 如D选项的解析,本条属于法律规则的表达,当然就不属于原则的表达了,故C选项错误。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在于,规则内容明确具体,包括三个要素,而原则的内容则往往比较模糊。所以在适用范围上,规
20、则因为内容明确具体,只能适用于某一类行为,而原则的适用范围则大得多,可能适用于一个部门甚至整个法律体系。也正因为此,所以,法官在原则的适用上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规则的适用上则必须根据假定条件的指示适用相应的规则。9单选题全兆公司利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便利,在搜索引擎讯集公司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强行增加广告,被讯集公司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全兆公司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不正当竞争。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诚实信用原则一般不通过“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B.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能最大限度实现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C.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
21、,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和特殊性D.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正确答案:C知识点:第5章 第1节 法的要素(掌握)教材页码:P36-43参考解析: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法律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离开了语言,法律就无法表达。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当然也必须以“法律语句”的方式表达,故A选项错误。 B.C.D选项的考点均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主要有三个区别: 1,内容上的区别。 法律规则有明确的三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其规定明确具体,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小,从而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而法律
22、原则没有明确的三要素,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对行为或裁判只是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故在适用时允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既可以考虑案件的共性,也可以充分考虑案件的个别情况。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原则要远大于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它们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而法律原则由于没有明确的假定条件与行为模式,故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其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即要么适用,要么不适用,不存在第三个选择。而法律原则则依强度不同,由法官进行价值判断,以衡量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故B.D选项错误,C选
23、项正确。10单选题甲和乙系夫妻,因外出打工将女儿小琳交由甲母照顾两年,但从未支付过抚养费。后甲与乙闹离婚且均不愿抚养小琳。甲母将甲和乙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抚养费2万元。法院认为,甲母对孙女无法定或约定的抚养义务,判决甲和乙支付甲母抚养费。关于该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B.甲和乙对小琳的抚养义务是相对义务C.判决在原被告间不形成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D.小琳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正确答案:B知识点:第5章 第1节 法律关系(运用)教材页码:P53-58参考解析: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规范性,也即具有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的普遍约束力,一般指广义的法律。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国家统一 法律 职业资格 考试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