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明《迁徙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彦明《迁徙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迁徙的芦苇 王彦明 水众的地方,芦苇往往就繁茂。村子后的池塘就是一处。这座池塘蓄积的都是春夏的雨水,平时是干涸的。没有雨水的时候,人们穿过花草错身形成的空隙,就可以踩出一条去上工的小路。只有雨水来了,人们才绕着池塘去上工。这个时候,池塘上开始生出水草,也有蛙鸣;两旁的大树上喜鹊筑巢,啄木鸟笃笃地进入树干,孩子们则会卷起裤腿,趟水嬉戏。雨水也会生出鱼,这是奇怪的事。老人说,鱼在雨天会飞,随着雨水落入新的水域。不知真假,但是水来鱼也来。秋天的时候,芦苇深了,钻入丛中,还可以看到野鸭子和它们漂浮的巢穴。在身上系一条绳,绳的另一头系在一个边沿有小孔铝盆上,就可以赤着身子去捉鱼和捡拾野鸭蛋。在水上,可以
2、踩着泥走,也可以游动,芦苇被分开后又再次闭合。池塘的对岸,孩子一般是不去的,那里住着黄鼠狼、刺猬、蛇、野狸子和獾。一般而言,人们都不去惊扰它们,即使丢只鸡,也就是骂骂黄鼠狼的先人。有一年,大人们打了一只獾,孩子们纷纷跑去要獾油,獾油是上好的烫伤药。为此大人们惊惧多时,乡下的故事里,它们多有迷惑人的方术。也有大人抓了一只刺猬,送给孩子,当成宠物。上了学的孩子,知道在芒刺上放上果实,让刺猬负重前行。一些年过去了,一些人消失了,一些孩子翅膀硬了也离开了。却是芦苇率先回到了村子,水众的时候,又回来了。那么芦苇离开过?是长了脚的?那场雨过之后,池塘上浮起一层炭灰,这是秋天烧荒留下的阴影。满池浓墨,像化不
3、开的夜晚。就是这样,芦苇悄然生长,那种油绿和黑色形成了错落感。是的,一面在逝去,一面却是在新生。找不到一个精准的时间,就是在某一个时刻,芦苇在人们的生活中失去了以前的意义,盖房子、编筐、织席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动手的时候,芦苇的价值也在逐渐暗淡。秋天收割的景象不见了,那么孩子们呢,孩子们去上学了。只有喜鹊、野鸭、啄木鸟和乌鸦,还在筑巢和生活。树都是有主,前人种树,后人砍树,被扛回家盖房子或者廉价卖掉,很快池塘边就只能看到树桩了;接下来就是池塘了,如何处理池塘呢?残羹剩饭、死去的猫狗、摔碎的杯子、坏掉的种子池塘几乎容纳了一个村子的尘垢。以前如果池塘是村子的肺,很快就成为了穿孔的胃。也不知道是谁最先消
4、失的,反正不是芦苇,芦苇的忍受力和韧性,人们是领略过的。村里没有人丢鸡了,黄鼠狼和野狸子没有了;然后似乎是刺猬,以前它们偶尔迷路进入村子,见不到了;还有蛇,去上学的路上,都可随手捡到一条,放到书包里吓唬同学;唯有獾,消失的那么神秘,无声无息,我们意识到它消失的时候,芦苇已经消失了。芦苇怎么会消失呢?它有根,抓住泥土死死不放。又能去哪里呢?它们如何像一群失去家园的大雁,从一个的地方集体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想来还是水众的地方,但是没有人关注这些,人们上工都不经过池塘了;他们在自己各自经营起作坊,用汽车把货物运向全国各地。只有芦苇知道芦苇离开了。在白洋淀广阔的水域里,芦苇仿佛生活在芦苇的世界里。不仅仅
5、是因为水众,还有宁静的月光和悠闲的野鸭。即使有人划船过来,也只是留下一圈涟漪,然后和涟漪一起消失。没有人知道芦苇搬家去了哪里。更为奇怪的是,现在芦苇又出现了。拿着相机的摄影师一脸惊诧。这复活的池塘,就是村庄的历史,躺倒的枯树,雷击斧凿之后都是沧桑。如果以池塘为主体,村庄作为背景,这种黯淡触目惊心。站在人们新开垦的田地里,你可以看到茄子、辣椒、土豆和韭菜之类,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个瓦房的墙体上,写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拆”字。人们即将住进楼房,而芦苇呢?会随着搬迁再次迁徙吗?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写到了池塘的生态,既写出了和谐感,又和后面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对比,可以
6、突显本文主题。B.最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人的行为是和自然的变化融合在一起的,说明人有清楚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关爱。C.文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自然崇拜,比如“鱼会飞”,看似是神奇的,实际写出人们对于自然的关心与崇拜。D.人们关注的目光,从芦苇转向“经营的作坊”,是因为人们过于功利,对于没有直接用途的东西就不关注。E.文章结尾处的连续问句,是关注,也是思索。是从“芦苇”的处境观照在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2.概括一下芦苇迁徙的原因。3.文章第 插叙了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其作用是什么?4 鉴赏文中第段环线语句。5 探究文章以“迁徙的芦苇”为标题的用意。参考答案 1.BD(B 人们与自然融合,并无
7、清晰的环保意识;D 并非是过于功利,是人们把自然的东西置于自然之中,而关注生存所需)2.(1)水的消失;(2)池塘生态遭到破坏;(3)现代化进程,人们不再关注芦苇的成长。3.内容上:写出了白洋淀自然环境的和谐,芦苇生存的状态的悠然,与村中芦苇的处境“没有人知道芦苇搬家去了哪里”形成反差;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深思;突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好企盼。4.(1)长短句结合,写出村中几种动植物相继消失的过程,也写出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忽视;(2)彼此交错,在独立之中,又有关联,写出自然万物的息息相关;(3)对比,对于过去片段的摹写,写出了动植物带来的情趣感,进而和当下的状态形成反差。5.(1)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芦苇是全文的核心意象,“迁徙”写出了动态感,以及芦苇与人、生态的关联;(2)构成行文结构。文章从芦苇的生长写起,用两个反问引发人们的思索,中间部分都是围绕芦苇及其生长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展开、全文线索明晰,结构圆满。(3)形象揭示主旨。“芦苇”的迁徙,是和自然关联的,它是自然的部分,也是自然万物的缩影,其变化让人省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