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研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研教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高中地理教研教案 高中地理教研教案 篇 1 教学重点: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
2、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
3、生,因此教学中老师 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进展的关系。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
4、成过程 1、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研教案篇 2 截至 1 月 19 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 7 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 1.04 亿亩,其中重旱 2428 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 196 万人、大牲畜 67 万头。一、基础知识归纳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进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
5、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进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
6、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进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进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 1000 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
7、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 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
8、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进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7、总结我国五个灾区的基本情况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 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常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春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二、练习题 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A
9、和B和C和D和 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 两地近 50 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 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 C 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变率越小 D 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全都,降水的变化也基本全都 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 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 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 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 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4、(10 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 22 反映了我国1950-1991 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10、(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 分)(2)分析、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 分)(3)说明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 分)1 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20_年 4 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回答 57 题。(20_年广东卷)5、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 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B.北美中南部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D.澳大利亚中部 6、导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
11、遇 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 7、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8、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20_年上海卷)11)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填入相应空格内: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 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
12、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在图(四)中,地区 I 与地区 III 共有的自然灾害是(多项选择);在地区 II 内、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发生在水圈中的是。3)试列举我国防灾抗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两件。答案:1、A2、D3、A 4.(1)区。依据: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2)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
13、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5C,6B,7、B 8(1)A;C;ABCF;C、D;E(2)DE;CF;AB(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高中地理教研教案篇 3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
14、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 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 天体系统的层次;2 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的含义 3 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
15、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讨论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 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对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2
16、 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 此部分可以采纳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板书 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 P
17、3 图 1.2 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 P4 的上面的活动题。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板书 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 P3 图 1.2 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38.4 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
18、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 1.5 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 20_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 2.7万光年的位置上。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 10 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 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定还会进一步扩展。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
19、媒体投影)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 P4 图 1.4 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板书 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
20、,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 P4P5 活动题 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板书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 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 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21、。(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
22、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 衍的行星呢?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 亿 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进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
23、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板书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当堂完成)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
24、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研教案篇 4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
25、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常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
26、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 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
27、同一地表空间,人们讨论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进展水平、进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2.长江三角
28、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全都,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高中地理教研教案篇 5 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
29、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学习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难点:(1)典型地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原因;(2)垂直地域分异的有关规律;(3)几处典型非地带现象的分布及成因。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阅读以下实例: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景观,这一实例说明地理环境有何特点?(2)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在空间尺度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3)分析 (1)中的案例,思考问题:在南方和北方、沿海和
30、内陆、从山麓到山顶各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哪些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在从山麓到山顶的过程中,除了气候发生变化外-还能看到哪些地理事物发生变化?(4)小结: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的不同的和土壤一带状分布: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的最显著的标志是.2.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1)教材读图 5.6,分析主要由哪几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有什么特征?(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找出以下几个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分析: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纬度带?它们是沿着什么方向延伸?沿着什么方向更替?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在中纬度大陆
31、的那些地方表现也很明显?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教材图 5.6,分析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哪个纬度带表现最典型?(2)这种地域分析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 5.11 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的纬度位置及其基带名称;根据图 5.11,分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有什么特点?南坡与北坡自然带数目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2)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二)探究论证 (1)观察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讨论思考: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讲过的那种地域分异规律带谱相似?(2)比较喜马拉雅山与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的区别,分析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有哪些?(3)观察喜马拉雅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有什么不同?雪线高度有什么特点?(4)知识构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