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报告】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的调查报告近几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大学生与整个社会的接触、互动和共振空前活跃,大学生作为“E 时代弄潮儿”“准社会人”的群体特征日益明显。与网俱进的青年一代,其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将深刻影响他们踏入社会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近期,我们围绕“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这一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重庆市 70 余所高校累计发放问卷 13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2473 份;调研对象以在校本科生为主,涵盖了高职高专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网络成为大
2、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触网更早、网龄更长,大学生已成“资深网民”群体重要力量本次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首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进一步提前,小学就已触网的占 44.0%,较 20 xx 年上升了 13.9 个百分点;初中触网的占 37.3%,高中触网的占 15.6%,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网络的仅占 3.1%,分别较 20 xx 年下降了4.5%、6.8%、2.6%。逾八成大学生拥有 5 年以上网龄及稳定的上网习惯,可谓重要的“资深网民”队伍。这一调查结果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相一致:截至 20 xx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从职业
3、结构看,学生依然是最大的网民群体,占比达 25.1%。从年龄看,20-29 岁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10-19 岁网民占比 24.5%,增长 0.4 个百分点;10岁以下网民占比 2.1%,增长 0.2 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人群渗透。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碎片化信息消费常态化,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1 1/8 8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对大学生的上网方式和网络体验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调查显示,20 xx年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就已高达 98.1%,但手机上网人数仅占 32.3%,PC 电脑仍然是大学生上网首选;20 xx年,大学生手机普及率几近 10
4、0%,手机上网占比攀升至 85.8%,较 PC 端上网高出 14.6个百分点,是 20 xx年手机上网人数的 2.7倍。随时随地随手上网,使得大学生相对充裕的个人时间日益碎片化,日均上网时长明显增加。68.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 小时以上,其中 7 小时以上重度使用者占比达 16.6%,可谓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88.8%的大学生自认为有网络依赖症,其中“较为依赖”及“严重依赖”者占 45.2%。而在 20 xx年的调查中,有 52.6%的大学生对于“如果长时间无法使用网络”表示“无所谓”。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主流新闻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日常信息渠道中,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网
5、络(手机)93.7%、电视 36.4%、报纸杂志 24.9%、日常交流 13.1%、广播 11.2%,网络“一马当先”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信息渠道。由于使用率较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不足三成,但脱胎于传统媒体的主流新闻网络应用移动化、多元化、个性化,但学习功能相对弱化如今,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且不断更迭的网络世界,与数年前相比,现在的网络可玩性更高、体验感更好、吸引力更强。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依次为:看电影、打游戏等休闲娱乐,占75.9%;QQ、微博、微信等交友聊天,占 75.1%;检索和浏览新闻信息,占 58.2%;
6、获取学习资料,占 51.0%;网上购物消费,占 41.9%。大学生群体精力充沛、时间充裕,对交往和游戏的需求强烈,也乐于尝试新事物,各种各样的移动社交应用和手机游戏为他们满足需求、宣泄欲望提供了平台和出口,但相应地,网络2 2/8 8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被忽视和弱化了。据部分高校教师反映,如今课堂上边听讲边玩手机已成为“另一道风景”,部分学生对上网、游戏、聊天近乎痴迷,这在人文社科及艺术体育类专业中尤为严重。2.“网络书写”成习惯,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随手发、随时转、随意点的“网络书写”渐成习惯,大学生成为重要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者调查显示,对于“是否经常利用手机随手拍照并上传网络”,17.6%
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39.2%选择“偶尔”,7.4%选择“视具体情况”,35.8%选择“极少”。61.8%的大学生每天在论坛、微博、QQ、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 1-5 条,每天发布 5-10 条的占 8.9%,每天发布 10 条以上的占 4.6%,七成以上大学生已养成“网络书写”的习惯。调查还显示,14.9%的大学生在信息分享和传播上较为随性,往往不假思索地“随时转发”“随意点赞”,容易造成“跟风”,形成“网络围观”。网络互动进一步圈群化、私密化,表达欲望强,“小圈子”意识重互联网为大学生圈群互动、私密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调查显示,86.5%的大学生拥有两个以上网络社交圈子,拥有1
8、0 个以上的占 21.1%。活跃度最高的依次为同学群、社团群、兴趣群,占比分别为79.6%、40.5%、26.8%。这些圈群基于熟人关系建立,彼此间高度信任,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群集效应。抽样显示,一个班级的同学群几乎保持每日互动,除学习生活事务,多涉及校内外各类信息,是典型的“小微舆论场”。同时,基于性格、兴趣、地缘等因素,大学生“三五成群”现象愈加普遍,网上网下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小团体”。“人以网聚群分”暗合了大学生群体的敏感心理和个性追求,但也一定程3 3/8 8度弱化了现实交往。调查显示,75.8%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 QQ 群、微信群等私密小群内分享信息,仅 33.5%的大学
9、生选择了“直接面对面和他人分享”。网上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普遍较为理性克制大学生普遍重视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维护。对于“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23.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控诉,29.7%的表示“视情况而定”,46.8%则明确表示不会进行网络控诉,这表明过半大学生具有网上维权的意识。调查中,有 1069 名大学生表示曾遭遇过网络诈骗,其中 16.4%的人“积极维权并取得成功”,26.9%“维权失败”,32.8%“自认倒霉”,23.9%“不知如何处理”。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大学生依法维权的能力。3.“软新闻”更受青睐,普遍信任意见领袖热衷浏
10、览社会新闻和娱乐八卦,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各类型新闻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新闻(74.2%)、娱乐新闻(53.1%)、时政新闻(39.9%)、体育新闻(30.2%)、法治新闻(20.7%)、财经新闻(20.2%)。不难看出,当下网络世界的娱乐精神和狂欢景象契合了青年学生的审美趣味,社会类、娱乐类“软新闻”更受青睐,而政治类、法治类、财经类“硬新闻”关注度则相对不高。调查还显示,21.3%的大学生认为境外被屏蔽的政治类信息“客观中立,可信度高”,甚至 5.8%的大学生认为“比国内的网上信息更可信”,还有 21.6%的大学生无法作出判断。大学生是对时事政治最敏感、
11、最具先锋性的力量,而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注力由于信息海量而“分流”,长此以往将影响其对社会形势的批判意识和能力,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4/8 8对网上舆论环境褒贬不一,参与网络讨论的动机多为个人兴趣所致对当前网络自由度,36.3%的大学生认为“较为合适”,37.8%认为“管理太严,不自由”,25.9%认为“太过自由”。对当下的网络舆论氛围,47.2%的大学生认为“多数人都比较情绪化”,仅 19.2%认为“较为理性、客观、平和”,33.6%认为是正常的情绪宣泄。基于此,当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子”中异常活跃的同时,仅 10.0%经常参与微博、论坛、贴吧、社区等公共网络平
12、台上的讨论;48.9%偶尔参与讨论,且仅限于个人感兴趣的话题;41.1%“很少参与”或“不参与”,成为网络上“沉默的那部分”。“真理不辩不明”,要正确引导更多大学生积极理性发声,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场。对网上基本形势认识不清,面对境内外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力、批判力和抵制力对于“如何辨别网上信息的真假”,60.1%的大学生“根据发布受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娱乐明星和公知最受追捧对于网上意见领袖的看法,14.4%的大学生直言“他们深度思考,理性发声,值得信任”,49.5%认为“他们的言论可能不完全对,但值得思考”,26.4%表示“他们有时候言论太个人化,偏激了”,9.7%的大学生只相信个人判断,
13、对此“不予理睬”。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信任意见领袖,容易受到意见领袖思想和观点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目前最受大学生青睐的网上意见领袖,主要包括娱乐明星和公知大 V 等,前者如“微博女王”姚晨、娱乐主持人谢娜、演员范冰冰等,在女生中间备受追捧;后者如韩寒、方舟子、白岩松、崔永元等,则在男生中间影响广泛。4.法律意识淡薄,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5 5/8 8网络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法规制度“不太了解”或“不了解”,“有所了解”的占 30.2%,“比较熟悉”的仅占 5.3%。由此可见,加大全社会互联网法治宣传依然任重道远。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依法上网的意识和
14、自觉,有19.6%的大学生“经常在网络上透露他人信息”或“不小心泄露他人隐私”,进而容易引发问题和纠纷。而对于“个人隐私在网上泄漏后如何应对”,21.8%的大学生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22.10%的选择“向相关单位或企业投诉”,50.8%表示“向身边朋友倾吐,提醒他们免步后尘”,“愤怒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仅占 5.3%,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等个体权益十分珍视,但通过法律渠道维权的观念不强,维权方式方法不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普遍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调查显示,55.9%的大学生会对个人手机做安全防护,58.64%的大学生谨慎使用“同步助手”等手机工具,68.6%的大学生担忧公共 wif
15、i 的使用安全。总体上看,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防范能力。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作案的重大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也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出了警醒。调查中,66.1%的大学生认为网友当止步于网络,“不会约见陌生网友”;20.7%表示即使要约见,也会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有 10.7%认为见面危险,但可以网络视频聊天;仍有 2.5%的大学生主张约见,认为“这样才能加深了解”。5.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时代使命感要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
16、立足校园6 6/8 8大力开展“净网”“清网”等专项行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校园网处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要继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政治类有害信息、淫秽色情、非法传教等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抵制网络“三俗”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引导大学生科学高效地运用网络,真正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开发一批高效的学习型 APP,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将上网精力更多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为大学生参与网上服务提供平台,如建设一支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实现人生“增值”。要同步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
17、用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网络心理健康、网上道德伦理等内容,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引导和调适服务。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和依赖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业余生活和社团活动,锻炼强健体格,活跃人际交往,逐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干、创新、合作精神。培育高校网上意见领袖,引导正确舆论,疏导学生情绪着眼校园网络舆论场,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转移大学生对明星名人的关注。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7 7/8 8设,吸引学生浏览。善于从校内 BBS 论坛、QQ 群中挖掘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温和有效地做好引导。前置网络素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培养形成正确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建议“抓早抓小”,将网络素养和网络技能一并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现阶段可在计算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读本中增加相应内容。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贯穿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探索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育正确的互联网观念和良好的使用习惯。8 8/8 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