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范文(通用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范文(通用3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范文(通用3篇)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 2023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 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除夕是一整年的最后一天,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已经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在桌子面前吃团圆饭。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一样放鞭炮吃团圆饭,所以这两天都算是过年。 大部分地区,在除夕这一天就已经开始庆祝新年了,人们开始包饺子吃,还会炒一大桌子的菜。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因而又称为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需要挂灯笼,还要贴对联,这都是对新一年最美好的祝福。 过新年时,人们会买新衣服穿,有些人为了迎新年,
2、往往通宵不睡觉,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守岁。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农历正月初一,在这天的早上,小辈会给晚辈进行拜年,晚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过年之后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还是春节(正月初一),都是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 过年的前三天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初一、初二、初三不上班,对于某些公司企业,春节会有一周假期,而对于学生来说,假期就更长了。 除夕和春节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春节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而除夕的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2、习俗不同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年三十
3、。除夕这一天,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而春节的习俗包括贴年红、拜年、祭祀、舞狮等。 3、含义不同 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过年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寸、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
4、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福字术性都有了很大地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
5、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
6、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春节年画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7、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人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
8、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 除夕和春节哪个是过年 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除夕和春节有什么区别 时间不同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
9、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习俗不同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春节的传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情趣的丰富,年节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 在汉代,人们在无法抵御灾难之时,信鬼信神,故在年终到来之时,一面欢度佳节,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故在除夕这一天要削桃木梗制成捉鬼仙人神荼、郁垒二人的形象,
10、立于门上,以防鬼进家。这一习俗传到朝以后,人们因刻木为人形太繁琐神荼、郁垒二人的名字,挂在门上,称为仙木或桃符,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为了加强驱鬼击鼓驱鬼除瘟疫的舞蹈逐傩。 这原始巫舞的逐傩舞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在汉宫廷中亦成为一种规模盛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活动。在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之际,金鸡长鸣,新年来临,人们要放爆竹驱鬼、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椒柏酒,饮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可压邪气,制百鬼。元旦这一天还要拜年,走亲访友,互致节日之贺。 春节的这些活动,在汉代已基本成形。魏晋南北朝以后,只把服桃汤改为饮屠苏酒。 到了唐代,除夕时的傩舞已发展成为傩戏,朝野都举行。同时
11、,还兴起守岁之风。门神由唐初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来代替神茶、郁垒。到了五代和宋时,又由钟馗画像来代替;由此衍生出的还有年画,多以历史人物、花鸟鱼龙、五谷六畜为题材。 春联也在此时产生,与春联相关的是贴宜春方胜字,即将红绿纸剪成方块,大者如斗,正方径尺,小者如升,边方数寸,上书财、喜、吉、祥等字,贴在门楣、谷囤、米缸上面。 民间傩戏又派生出跳灶神的活动。即乞者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粉墨于面,跳踉街头,各产人家施舍钱米,直到腊月二十四日为止。跳灶神不仅含有驱邪之意,尚有送灶神上天为主人言说好事之图。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等级观这些习俗加上了礼制之意。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戚拜访,三是官
12、宦互拜。由官宦互拜衍生出投刺之风,即送名片或这种投刺又叫投帖或飞帖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 2023年除夕是过年吗 2023春节是什么年 2023年春节之后,即农历2023年是虎年,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说呢,这天是壬寅年。寅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三位,和十二生肖中排第三个的生肖虎相对应,在农历2023年往后出生的人,生肖也是属虎的。 寅虎年生人,外在宽容,有坚强的内心,勇敢和良好的声誉,但富有同情心,敢于自我牺牲,舍己成仁,勇敢讲义气,爱出风头,也容易有不良声誉留在世界上,这一点要注意。 2023是双春年吗 2023年是单春年。因为2023年春节在2月1日,1月31日2月
13、2日过春节的年份有可能是单春,春节在2月3日的年份一定是立春在岁首的单春年。双春年是我国的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而造成的独特现象,也就说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也算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特例了。 双春年禁忌 有说法说双春年不适宜结婚,因为一年有两个立春日,不吉利,容易导致二婚。 春节 对于双春年不能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能全信,毕竟没有任何依据,只是传说流传下来的说法,婚后的生活靠的是夫妻二人共同经营,所以没有不能嫁的道理。 旧时,民间关于双春年流行着很多俗语:山东、河北一带,有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的说法。认为一年两春,不利于大豆的生长;湖北、河南一带,有一年两头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
14、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也有忌在双春年里结婚的,有俗话说一年两个舂,死了丈夫断了根。 哪些年是双春年 2023:闰七月小、2023:闰五月小、2023:闰四月小、2023:闰九月小、2023:闰六月大、2023:闰四月小、2023:闰二月小、2025:闰六月小、2028:闰五月小、2031:闰三月小、2033:闰冬月小、2036:闰六月大、2039:闰五月小、2042:闰二月小、2044:闰七月小、2047:闰五月小、2050:闰三月大、2052:闰八月小。 春节的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
15、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 春节的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春节的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